鵝口瘡(oral candidiasis)是指口腔受到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導致口腔內黏膜急性發炎,除了常見於初生的嬰幼兒外,免疫功能較弱或長期需要使用類固醇的人士也較容易受影響。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士的皮膚、腸道及陰道寄生。感染途徑主要是衛生情況不理想,例如奶樽等餵飼工具消毒不徹底,母親乳頭不潔或餵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
由於初期的鵝口瘡與舌苔症狀相似,因此較易混淆,但舌苔中的奶漬通常局限在舌頭上並可以被清除,因此可與鵝口瘡作出區別。其他的症狀包括:
鵝口瘡的成因是口腔黏膜表面受到白色念珠菌所感染,感染源頭有很多,包括:
鵝口瘡是念珠菌感染所引起,所有年齡層都有機會染病,而下列人士會較容易受感染:
鵝口瘡對於免疫力健康的人士一般不會帶來很大影響,然而,若嬰幼兒或免疫力失調人士不幸感染,便有機會引致嚴重後遺症,包括:
如果是一般舌苔中的奶漬可以透過擦拭而被清除,範圍亦會局限在舌頭上;但鵝口瘡則並非局限在舌頭上,更會出現在兩頰、上顎、牙肉等部分,亦不能透過擦拭而被清除,用力刮除甚至會出現流血的情況。
如嬰兒不幸患上鵝口瘡,建議盡早攜帶嬰兒前往求診兒科專科醫生,尋求專業意見及盡早接受治療。
鵝口瘡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真菌藥物,若病情輕微者,醫生一般會處方抗真菌藥物供患者塗抹在口腔;若病情嚴重者,醫生則會處方口服抗真菌藥物供患者服用。
要有效預防「鵝口瘡」,除了增強免疫力外,注意衛生也是重要的一環:
由於嬰兒的免疫系統未發展健全,他們較易感染念珠菌,從而患上鵝口瘡。父母應每日定時為嬰兒清潔口腔,若不幸感染,應按醫生指示定時塗抹抗真菌藥,並在衛生方面謹慎處理,包括徹底消毒奶樽、奶嘴、玩具等用具。接觸嬰兒前亦應徹底洗手,並留意餵飼母乳前,觀察乳頭有否受感染的症狀。
除此以外,我們應多留意嬰兒的情況,例如胃口有否轉差、有否過度嗜睡或哭鬧等,以觀察病情有否惡化。
許多人會因為鵝口瘡的症狀有所好轉而擅自停服抗真菌藥物,導致念珠菌未完全消滅,因而導致鵝口瘡反覆發作。我們應按照醫生指示,完成整個抗真菌藥物療程,並時刻保持衛生,以免反覆感染念珠菌。
同時,作息定時、飲食健康及多做運動亦是增強免疫力的方法,以避免鵝口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