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的原因大多是營養攝取不足,而當中最重要製造血色素的原材料 — 鐵質。有些人會認為患有貧血症狀隨意補充營養品就可以,但其實貧血也有可能是疾病的徵兆。因此,最重要的是要找出貧血的原因並加以改善,才能真正改善治療貧血問題。
由於輕度的貧血不會有明顯的病徵,故一般都不容易察覺。至於中度及嚴重的貧血,如果是慢慢發生的,面色及身體變化可能也不太明顯,很多時是身邊朋友發覺臉色不佳才求醫。
慢性貧血:症狀不明顯,可能會感到身體疲倦、精神不振、體能下降、容易頭暈氣促等徵狀。
急性貧血:症狀較急並明顯,包括臉色短時間變得蒼白、氣速心跳加快或是感覺將要昏倒。
定義:成年男性血紅素含量低於13.0 g/dL、非懷孕女性低於12.0 g/dL。兒童的血紅素水平會隨年齡改變,嬰兒及小童血紅素參考值比成人略低,為11.0 g/dL。
缺鐵型貧血︰為最常見的貧血成因。鐵質不足的原因可以是(1)攝取不足或(2)慢性失血,如腸道出血或女性生理期導致鐡質隨血液流失。
地中海型貧血︰香港常見的遺傳性貧血。輕症攜帶者可以完全沒有徵狀,但重症患者會在嬰兒期出現嚴重貧血,需要接受定期輸血及其他治療。
再生障礙性貧血︰罕見的血液製造問題,身體免疫系統出現混亂破壞骨髓正造血細胞,出現紅血球、血小板及白血球下降。
惡性貧血︰身體未能有效吸收維生素B12而造成的貧血症。
溶血性貧血︰紅血球的壽命比正常縮短並被破壞。其中G6PD缺乏症(俗稱蠶豆症)是香港頗常見的一種遺傳性溶血症。溶血性貧血患者除了臉色蒼白,還會出現黃疸。
貧血患者以缺鐵性貧血及地中海型貧血居多,貧血除了與遺傳基因有關之外,也可能與生活習慣、身體狀況等危險因子息息相關。
站在鏡子前翻開眼睛下眼瞼,觀察下眼瞼顏色;或者翻開下唇,查看齒齦和下唇黏膜色澤。如果蒼白缺乏血色,應找家庭醫生檢查。一些情況可能需轉介血液腫瘤科跟進。
診斷貧血,醫生一般都需要查問病史,包括飲食情況等,並為患者做身體檢查及安排驗血。血液樣本會交送化驗所測試,透過全血計數(FBC)測計血色素數量和每種血細胞的數目,並測出紅血球的大小及每個紅血球的血色素數量。診斷貧血後按臨床狀況及血計數報告計劃下一步檢查,以確定貧血成因並訂定治療。
口服鐵劑是最常用來治理缺鐵型貧血的方法,一般在開始補充後的一個星期會觀察到血液裡的新生紅血球會增多。若是在使用口服鐵劑數週後,反應不佳,可能要考慮是否有其他的問題存在:服藥順從性不佳、持續失血等等的原因。
一般而言,治療需要持續數個月間才能完成補充身體缺少的鐵質,耐心持續按時服藥很重要。便秘是常見副作用,應進食足夠蔬果以保持排便暢通。值得注意的是,短時間過量服用鐵質會有中毒風險,切勿自行故亂服藥。
保留給無法使用口服鐵劑,或是使用口服鐵劑無效的病人使用。注射用的鐵劑比起口服鐵劑容易產生過敏的問題。
加強在日常飲食中的鐵質攝取,多吃紅肉、瘦肉、高鐵蔬菜、豆類等。由於植物性食物所含的鐵質需要維他命C幫助吸收,所以進食這些食物的同時,亦要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的食物(如橙、柑、奇異果、番茄、西蘭花等)。
當寶寶出生後,則要靠寶寶進食足夠的鐵質來維持自己的生長需要和製造血液。預防寶寶出現缺鐵性貧血,六個月初時,世衛建議全母乳餵哺,在六個月之後要按步驟適當地引入不同的食物(稱為副食),包括適合嬰幼兒進食同含量豐富鐵質的食物,例如雞肉、牛肉、肝類、蛋黃等等。
有些飲品會影響吸收鐵質,例如茶、咖啡與葡萄酒這些含有高單寧酸的飲品。單寧酸會與非血紅素的鐵質結合,令溶解度降低而影響人體吸收,因此,缺鐵型貧血患者應該避免在餐前或餐後兩小時飲用。
鈣和鐵可以一起補,只是不要在同一時間段吃。鈣鐵都是二價離子,在小腸內吸收的時候,互相競爭。並相互影響對方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