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是指血凝塊在血管中形成的過程/現象,血凝塊本身亦被稱為「血栓」,大致分為靜脈血栓形成及動脈血栓形成。血管受損時,身體會產生血小板和纖維蛋白等凝血因子修復傷口,以防身體失血過多。如果血栓離開原本的位置,就會減慢或阻斷正常的血流。
當血栓進入循環系統的關鍵部位,包括大腦、心臟或肺部,有關血凝塊則稱為「栓塞」,導致相關器官沒有血液供應,會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
肺栓塞 | 由靜脈血栓引發 | 因肺動脈突然受血塊阻塞而引致。當靜脈血流受到疾病或一些特定情况影響,凝血因子濃度上升或靜脈血管壁破損,便可能產生不正常的血凝塊,並隨著靜脈血液回流到心臟及肺動脈,繼而引發栓塞。 | |
腦栓塞 | 由動脈血栓引發 | 為腦組織供給營養的動脈血管發生阻塞,造成腦部缺血所致,因為阻塞的原因不同,又可細分為「腦血栓」及「腦栓塞」兩種。 | 腦血栓
|
腦栓塞 由腦部以外的地方流進來的血拴阻塞腦血管,導致腦部缺血壞死。 | |||
心臟栓塞 | 由動脈血栓引發 | 心臟血管組織老化,變硬和增厚,導致血液流動緩慢;假如粥樣硬化物突然爆裂,內裡物質與血液接觸,便會形成血栓,因而阻塞血管,形成心肌局部缺氧、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甚至死亡。 |
令人驚訝的是,大部分患有血栓栓塞的人士都是沒有任何症狀或前兆,嚴重者可能會突然死亡;而另一部分的患者則有以下症狀:
血栓形成的 3 個主要原因,又稱菲爾紹三要素(Virchow’s triad),包括高凝狀態、血管壁內皮細胞損傷和血液流動異常。
高凝狀態 | 又稱為血栓形成傾向,是指血液中較高水平的凝血因子會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通常由遺傳或免疫系統疾病引致。 |
血管壁內皮細胞損傷 | 外傷、手術或感染後對血管壁上皮細胞的損傷也會導致凝血和潛在的血栓形成。 |
血液流動異常 | 心臟衰竭後的靜脈淤滯、長期久坐/卧的行為及其他一些疾病(包括心房顫動和癌症)會影響血液流動並導致血栓的產生。 |
而造成以上 3 個原因的因素包括:
血栓的治療方法主要以分解血凝塊,並防止形成新的血凝塊為方向,治療方法主要為以下 4 種:
薄血藥(例如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藥)目的是防止血塊在血管中形成,但劑量必需完全正確地依照醫生的處方服食;過量會導致出血的危險,而不足亦會引致血塊形成,但要注意服藥後可能會略微增加大出血的風險。
配戴機械裝置(例如壓力襪)能機械地支撐靜脈,可以降低因血栓或特殊過濾器放置在靜脈中而導致的長期問題風險,而且沒有副作用。
溶栓治療是指醫生將一定份量的溶血酶激活劑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經靜脈注射入患者血管,激活體內的溶血酶,從而溶解阻塞血管的血塊,令血管能夠重新供應血液給大腦,救活瀕臨死亡的腦細胞;但這個療法存在體內出血或腦出血的風險。
動/靜脈栓塞取栓術是經由導管的技術將血栓取出,打通塞住的血管。治療後雖然可以恢復,但可能會出現長期併發症,例如血栓後綜合症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
現時醫學上認為血液淤滯與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有關,以下方法都可以預防血液淤滯,從而減低血栓形成的風險:
在長途飛行後或嚴重創傷/大手術之後需要長期臥床休息的人士,容易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因此建議穿彈力襪預防;醫生或會建議每天服用低劑量的阿士匹靈來稀釋血液。
英國多間大學和醫院的一項大型研究指出,接種疫苗後出現血栓風險低於新冠患者出現血栓的風險。研究員分析了逾 2,900 萬名接種疫苗者及大約 170 萬名新冠患者的數據,結果發現接種新冠疫苗者患上血栓、血小板水平少或缺血性中風的風險,都明顯低於新冠感染者;而接種新冠疫苗者出現血栓的併發症風險雖然較高,但仍遠低於新冠患者。
歐洲藥品管理局已確認血栓為牛津/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疫苗非常罕見的副作用,但目前無法確定其具體的風險因素,例如是否與年齡或性別有關,而香港目前亦從未引進阿斯利康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