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臟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位於左上腹、胃和脊椎之間,鄰近肝、膽、脾及小腸。
胰臟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含消化酶的胰液。胰液之後會經胰管到達十二指腸,幫助消化食物及製造胰島素調節血糖。另外,胰管亦負責將肝臟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的膽管。
當胰臟有細胞變異增生,侵蝕身體的正常細胞,便會形成癌症,最常見的胰臟癌是外分泌瘤,佔90%。
胰臟病變會減少胰汁和胰島素的分泌,從而導致以下症狀:
由於上述的初期病徵跟普通腸胃不適類近,因此許多時患者都未能及時發現患上胰臟癌的先兆及初期症狀。
胰臟癌細胞慢慢擴散時,由於胰臟鄰近消化器官,容易經由血管擴散開去,入侵周邊神經造成痛楚,使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甚至蔓延至背部。
胰臟癌亦可能會堵塞胰管和膽管,令膽汁無法流入十二指腸,造成黃疸,導致眼白和皮膚泛黃、皮膚痕癢、尿液色深、糞便色淺。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時,胰臟癌一般已進入中後期。
胰臟癌成因不明,醫學界認為有可能是因胰臟的細胞變異增生而導致。胰臟癌可分為外分泌瘤和內分泌瘤,前者指胰臟用作分泌胰汁的腺體細胞失控增生,後者則指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腺體細胞增生。
胰臟癌是香港的五大癌症殺手之一,根據政府資料,在2021年,胰臟癌就導致了889人死亡,不僅佔癌症死亡總數的5.9%,因胰臟癌而死亡的人數更比2011年高75%。
部位 | 死亡數目 |
肺癌 | 4,037 |
大腸癌 | 2,298 |
肝癌 | 1,447 |
胰臟癌 | 889 |
乳癌 | 795 |
胃癌 | 631 |
前列腺癌 | 518 |
非霍奇金淋巴瘤 | 388 |
白血病 | 349 |
食道癌 | 299 |
所有部位 | 15 108 |
胰臟的惡性腫瘤生長緩慢,位置隱蔽,所以初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到了癌症中後期才求醫確診。即使可以進行手術切除,患者的存活時間亦較其他癌病患者短,普遍存活期為3至6個月。假如能透過適切治療來控制病情,生存機會也可能提高至5年或以上。
胰臟癌大多發生在年齡65歲以上人士,如有下列高危因素,患癌風險亦會增加:
如懷疑確診胰臟癌,醫生會安排進行以下檢查作診斷:
檢查程序 | 目的 |
抽血檢驗 | 辨別CA19-9蛋白質於血液中的濃度,以得出「腫瘤標記」 |
超聲波檢查 | 檢查肝、胰、膽、膽管是否有異常 |
腹部電腦掃描 | 確定腫瘤位置、大小、分佈,以及周邊血管、淋巴組織和器官有否受波及 |
磁力共振檢查 | 觀察胰管壁是否有癌變 |
膽管鏡檢查 | 將光纖軟管經口、喉、食道送入胃以至小腸前端的十二指腸,將內窺鏡透過導管放進胰管或膽管,檢查管道是否有發炎或被腫瘤阻塞等情況 |
活組織檢查 | 進行細針穿刺(FNA)程序,以細針穿過皮膚,利用超聲波或電腦掃描引導針頭的位置,抽取細胞樣本作診斷 |
視乎腫瘤位置而開刀取出,但不適用於癌細胞已擴散到胰臟癌以外的器官與及廣泛影響淋巴結和主要血管的情況
利用高能量輻射破壞癌細胞,胰臟癌患者一般使用體外放射治療
利用藥物來殺死癌細胞,通常是由靜脈注射或口服。化療也可作為輔助治療,在手術取出胰臟腫瘤後採用
針對癌細胞突變、增生、或擴散的機制,透過藥物直接阻斷腫瘤細胞生長與修復的能力,多與化療一同使用
根據不同症狀和病情,胰臟癌可分為不同期數,期數愈大,表示腫瘤擴散範圍愈廣。
癌症階段 | 症狀 | 治療方法 |
第一期 | 早期胰臟癌,腫瘤剛形成,體積不大,癌細胞局限在胰臟部位 | 腫瘤剛形成,或剛開始擴散,通常可用手術切除;或以2種療法互補,加強療效:如癌腫較大或接近敏感部位,可先用化療或放射治療縮小腫瘤再切除 |
第二期 | 癌細胞擴散到胰臟四周的淋巴結、十二指腸、膽管,亦開始擴散到附近的組織或器官,但尚未入侵血管 | |
第三期 | 胃、脾、大腸等胰臟周邊器官及重要動脈都發現癌細胞,亦可能出現局部淋巴轉移 | 通常用化療等全身性的療法來主治:當癌細胞開始擴散至周邊組織,腫瘤難以切除,多用化療減慢癌細胞增生。另外亦會進行如胃繞道手術、疼痛治理等治療,以紓緩症狀 |
第四期 | 癌細胞已擴散到遠處器官,轉移至較遠的肺、肝等,形成癌變 |
常見胰臟癌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患者必須定期覆診,以監察病情及復發徵狀。如有其他症狀包括劇烈疼痛、血糖不穩定,或因手術而出現的感染、出血等問題,則需要進行紓緩治療及護理。另外,患者亦要須注意飲食,避免煎炸食物或味道濃烈的食物,少食多餐(每2至3小時進食一次,份量不要太多),少吃豆類、椰菜、西蘭花及有汽飲品,以減少胃腸氣。
下列幾點有助預防胰臟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