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蘊結脾胃,脾失健運胃失納降而形成的證候。
濕熱之邪蘊鬱肝經。
1.外食多、重口味者
飲酒過度、過食油膩、生冷,長期多食瓜果、飲料。不潔食品(細菌、病毒污染)的濕熱之邪的也可侵襲人體而發病。
長期生活在潮濕、濕熱、悶熱的環境中;熬夜、酗酒、吸煙、暴飲暴食,也會催生或加重濕熱體質。
先天的脾胃虛弱,免疫力弱者,缺乏運動,加上飲食習慣容易養成濕熱體質。
精製糖、加工食品及酒精均容易助長濕熱。
中醫常稱芒果為「發物」,但芒果本身並不是濕熱食品,實際上為解渴生津的果品。在中醫臨床上,能健脾胃的功效,部分人因對芒果過敏則會出現發炎的情況,如皮疹等。
適量運動流汗、泡腳及維持飲食均衡都可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調節免疫平衡。
【材料】:黨參 20g、白朮 20g、茯苓 30g、大棗(黑棗/紅棗)5 粒、淮山/新鮮鐵棍淮山 40g、蓮子 20g、白扁豆 15g、薏苡仁 30g、赤小豆 20g、瘦肉/排骨 500g(三人分量)
【方法】:以上材料洗淨,大棗去核,豬肉汆水待用,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入入 1.5 公升凍水,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小火,煲 1.5 小時,去沫,加適量鹽,關火,靜置 10 分鐘後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
注意事項:處理新鮮淮山時建議戴手套,以免造成皮膚痕癢。
足浴方【外用禁服】
【材料】黃芪30g,海桐皮30g,雞血藤30g,桂枝30g
【方法】上述材料煎煮半小時隔渣,溫度約45度,取藥湯浸泡至腳眼位置25分鐘。
【功效】行氣活血,利水消腫。
寒濕
寒濕之邪外侵,平素脾陽虛致水濕內停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的概稱。
病因︰涉風冒雨,久坐濕地,飲食生冷所致。
臨床表現︰頭身困重,面浮身腫,關節疼痛、屈伸不利,無汗,畏寒,精神疲倦,胃脘疼痛,大便溏爛,小便不利或尿頻。
濕熱
感受濕熱穢濁之邪,或脾胃不健、濕熱內蘊而形成「濕遏熱伏」病變的概稱。
病因︰外感濕熱之邪,多飲酒,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熱交阻所致。
臨床表現︰身熱,汗出不徹,頭身困重,口乾不欲飲,胸悶腹脹,胃口差,或面目周身發黃,皮膚發癢,小便黃量少,女子帶下黃稠濁,或有異味。
廣東地區位處嶺南,天氣炎熱,多雨潮濕,人容易上火;潮濕環境容易滋生細菌病毒,令人出現腸胃道症狀或傳染病。所以,人們用藥性較為寒涼的中草藥煮成涼茶來解暑清熱祛濕。
至冷氣普及化之後,一般涼茶就不宜大量或每天飲用,避免損傷脾胃功能,令濕熱持續不斷的內生,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