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漏症即是心臟穿了洞?心漏症是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左右心房及左右心室之間的間隔出現孔洞,令血液可由左心房或左心室經間隔的缺損流向右心房或右心室,再進入肺部。
在香港,大約每1,000名初生嬰兒,便有6至8名患上心漏症。有研究指出,患心漏症的兒童與心臟正常兒童的死亡率沒有很大差異。
心臟分為左右兩邊,右心主要回收缺氧血再泵往肺部,而左心主要泵血到身體其他部分,每邊心都有心房及心室,血液會先進入心房,再流往心室,然後再泵出心臟。在左、右兩邊心中間存在一道間隔,以阻止兩邊心的血液作混合,而心漏症就是這個間隔出現的先天性缺損。
心漏症可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心室中隔缺損」,當左右心室間的中隔出現缺損,會令血液不正常地由左心室流向右心室。這種情況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15至25%。
第二類是「心房中隔缺損」,即心房中膈上出現破洞,會令血液不正常地由左心房流向右心房,此情況較前者罕見,佔所有先天性心臟病患者的5至10%。
心漏症是胎兒心臟在懷孕期不正常發展所致。引致胎兒心臟發展異常的原因有很多,大部份的病因都不能確定。
部份的心漏症可能與以下兩項因素有關:
(1) 遺傳因素
有家族病例的夫婦,如父母本身或親戚有先天性心臟病歷史,他們的胎兒發生心漏症的機會比沒有家族病例的夫婦較高。此外,胎兒遺傳染色體發生異常,如唐氏綜合症,發病率也較高。
(2) 環境因素
如婦女懷孕期間染上德國麻疹、糖尿病、紅斑性狼瘡等都可引致胎兒心臟發展異常。其他如懷孕期間酗酒、接受X光輻射、服用某些藥物等,都可能引致胎兒先天性心臟病。
不過,即使父母完全沒有心臟問題,但胚胎在母親體內成形時,出現基因突變,導致心房或心室缺損,亦可能患上心漏症。醫生為嬰幼兒檢查時,會聽到心臟雜音,或不正常的心跳聲時發現。
無論是心房或心室缺損,都有機會為患病嬰幼兒帶來各種的併發病症,影響嬰兒的發育及成長。心漏症輕則令患者經常感到氣喘、呼吸困難、運動時常感體力不足、容易疲倦等,同時導致兒童進食困難、發育遲緩等,甚至出現心臟負荷過量、心悸、心律不正及心臟衰竭等情況。
心房或心室缺損嚴重者,若不及早治療,會產生肺動脈血壓增高、經常性肺部感染等併發症,或引致各類心臟問題,死亡風險可增加3至4倍。
心漏症是先天性的,患上此症或與遺傳基因有關,難以預防,唯一可以做的是母親在懷孕期間減低可能引起此症的高危因素,例如酗酒、胡亂服藥、服用安非他命等,並應盡早注射麻疹疫苗。
有部分心漏症人士的心漏缺損很細小,身體未必會出現任何症狀,而且缺損有機會隨着成長而逐漸閉合,所以一直沒有察覺。有部分人到青年或成年時期,才出現症狀。不過,亦有不少患者是無意中發現,例如在身體檢查時,醫生聽到心臟有雜音或不正常的心跳聲而發現。
定期進行全面心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任何潛在的心臟問題。按此了解更多心臟檢查項目及費用。
心臟外科手術公立醫院手術收費由港幣 $40,000 – $80,000 不等,輪候時間較長;私立醫院心臟外科手術收費則可高達港幣 $100,000 – $300,000 不等,收費會因應病情的複雜性,及個別醫生所定的收費而有所改變。
一般私立醫院除了手術費用外,還要繳付醫生費和住院費,前者是指麻醉師費用、醫生手術費和巡房費等,後者則包括入院服務、病房收費、手術室房租、使用儀器設備及相關物料費、護理程序、診斷檢查、藥費、藥物注射費、治療及有關醫療物料費、膳食及雜項收費等。
若心臟的間漏處較為細小,可隨着年紀增加而自動癒合,無需接受特別治療。據香港兒童健康基金資料,有四分一患有心室間隔缺損的嬰兒於18個月前孔洞會自行封閉,有四分三的患者於10歲前自行痊癒,至於心房間隔孔洞也會隨年紀而自行封閉,但這個機會較心室間隔缺損為低。
如果母親本身患有遺傳性心臟病,懷孕前應諮詢心臟科醫生意見,以了解懷孕會否影響母親和胎兒的生命健康。心臟科醫生可能會建議在懷孕前治療心漏症修補缺損,因心房或心室間隔缺損較大可導致高危妊娠。
此外,母親亦應在懷孕期間進行檢查,以了解染色體有否出現異常,來斷定嬰兒有否患上心漏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