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朋友,我最近發現咗個商機,想同你分享下!」
最近若然你聽到身邊有人跟你這樣說,便要提高警覺,「提防騙子」了!因為這句話正是層壓式推銷員的典型開場白,準備邀請你墮入其套路;而正值香港經濟差,這種「商機」 騙局越是散見市場中。
層壓式推銷(英文:Pyramid Scheme),是透過藉招攬新參加者入會作為收入來源。至於銷售的產品、服務、投資計劃,包括日常護膚品、保健品、香薰、紅酒、各類金融產品、虛擬貨幣,甚至遠在他方的不知名小島,可謂應有盡有!
因為層壓式推銷的重點從來不在產品,而是「層壓」。所謂層壓,就是作為上線以招納下線成為分銷商,再透過下線的「投資」來賺取分成收益。下線「投資」越多,上線所得到分成回報自然更豐厚,同時當下線再找來自己的下線,其上線的得益都會相得益彰,就是行業所說的「你是上線同時,也是別人的下線」。
只要一直有人願意加入成為分銷商,遊戲都不會停下來,就如音樂椅的玩法。不過,由於層壓式推銷的產品、服務、投資計劃,本身價值不高,甚至可能不存在,音樂椅遊戲最終必定以「爆煲」收場,一切只是時間問題。泡沫爆破後,那些曾經出現過的商機亦會隨之消失,剩下一大批求助無援的苦主。
層壓式銷售是違法行為,而傳銷則是合法活動。因此,不少騙徒故意將層壓式銷售與傳銷混淆。層壓式銷售與傳銷的界線在於活動的收入來源。若活動的收入來源全靠或主要依靠拉人頭,便屬層壓式銷售。
要數近年最令人深刻印象的層壓式推銷案例,就是馬多夫金融騙案,當中牽涉高達金額650億美金。
出身猶太營商家庭的馬多夫是這個華爾街史上最大龐氏騙局的主角。自60年代,他便開始活躍美國金融圈,並掌控多個對沖避險基金,當中最大賣點為神秘。他在1992 年開始便推出這個「龐氏騙局」,向投資者保證,市況升跌也好,客戶都可以獲取 10%-12% 的高報酬率,重點是他這項「投資」只接受「圈內人」參與,最低門檻為 100 萬美元,新加入者還需經由其他「圈內人」推薦轉介。
保密的投資策略、相當高的投資門檻、穩定的可觀回報……以上都是這場層壓式銷售騙局的招徠利器。
這個既神祕又保證高回報的投資策略,說穿了就是將部分所吸來的新資金,回贈給現有投資者作回報,然後現有的投資者又再介紹新投資者入局投資,只要可以繼續吸金,便可周而復始延續這個迴圈。
這個龐氏騙局的苦主涉及美國政商名流及全球各大機構銀行,當中連荷里活導演史提芬史匹堡、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匯豐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東京野村控股公司都榜上有名。
惟至2008年金融海嘯,終於引爆了這個維持了20多年的騙局。當時有很多涉事投資者都需要提取資金,而馬多夫在未能吸納更多新資金及本身不夠資金的情況下,才揭發這張騙案的真相。
無論是世紀龐氏騙局,或日常我們都會遇到的層壓式推銷,均是利用人類貪婪與想不勞而獲的心態。
層壓式推銷的上線在招攬下線時,往往會運用不同的心理策略和技巧話術,例如可以提升生活質素、利用群眾壓力及高漲的團體氣氛,遊說新人相信此「商機」,付出投資加入成為經銷商下線的行列。
若要提防層壓式推銷騙局,便要小心以下兩種投資計劃:
例如最近有傳媒報道,坊間有一間充電器(俗稱尿袋)公司聲稱,投資該計劃便可以穩定獲得可觀回報,而最後說好的回報是不了了之。類似事件屢見不鮮,我們於投資或經營任何生意前,應該仔細理解當中的生意模式,再判斷回報是否合理?
層壓式推銷的本質,是要找身邊的人去投資成為經銷商成為下線,所以當你有朋友加入了層壓式推銷,便很有可能會找你傾談商機。這種情況下,你也需理性冷靜下來好好分析商機,不要因為朋友的情面而導致自己損失。
坊間有戲言說保險也是層壓式推銷的一種,其實不盡相同。本質上,毋須透過下線,保險從業員自己都可以透過銷售保險而獲得收入。然而無可否認,有部分保險從業員都會招募下線,以賺取下線的佣金來提高收入。
現時傳統的大型保險公司都有銷售層級。上層負責招募和管理下層的保險代理,而下層的Agent們則主力負責銷售保險(即跑數)。
上層的佣金並不是直接從代理的收入中扣除,而是從客人的保費中額外抽取一部分。所以,投保人所支付的保費中,其實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來支付不同層級保險人員的佣金。
今時今日,點解仲要畀Agent賺佣金?
近年虛擬保險公司興起,消費者於網上了解保險產品特性和條款,並完成投保和索償,使Agent的角色和需求越來越少。少了「過水濕腳」,保險公司便可以將省下的Agent佣金來調低保費,使消費者荷包受惠。
我們消費時更著重透明度。新式網上投保便可給予投保人這方面的選擇,讓大家清楚知道自己保單內容的細項。你還可以立即估算保費幾錢,立即試玩Bowtie 保費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