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是指當嬰兒仍在母體內孕育時,心臟便已有著與生俱來的結構性問題,心臟血管的缺損會影響血液的流動,因而引發各種病徵。
根據美國疾病與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約 95% 患有非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一般壽命為 18 歲以上,而壽命超過 18 歲並患有危急型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則為 69%。
目前為止,醫學上尚未明確了解先天性心臟病的成因,以下因素被視為會增加嬰兒患病的風險:
先天性心臟病泛指患者在出生時心臟已有缺陷,可分為發紺性(Cyanotic)及非發紺性(Acyanotic)兩類,兩者均有心臟泵血不足的問題。
症狀會因應先天性心臟病的種類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初生嬰兒未必會呈現任何症狀或很輕微,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心臟結構的缺陷可能出現變化,導致症狀越見明顯及嚴重,常見的症狀包括:
由於嬰兒不能以言語表達不適感,父母應在日常多加留意子女的精神狀況及胃口等。其他較明顯的症狀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浮現:
由於嬰兒的心臟在母親體內孕育時已出現缺陷,醫生可於產前檢查中透過心臟超聲波診斷,然而,仍有部分先天性結構缺陷較輕微的未能透過超聲波發現。若發現子女出現上述的症狀,建議求醫並配合以下一連串的診斷方法作詳細檢查:
根據不同程度的先天性心臟病所造成的症狀,選擇相應對的藥物治療,例如去水藥或控制心律的藥物。
此療法對患者的創傷性較低,可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及加快復原速度,醫生可透過介入心導管的方法直達缺陷處修補漏孔。
若因心室間隔缺損而引致大動脈心瓣下垂,患者則必須接受開腔手術,過程中需要在胸口開刀,直接使用手術刀或電刀對心臟進行修補。
如果心臟缺陷情況嚴重並難以修復,醫生會按照患者的健康狀況建議進行心臟移植,然而此手術的風險較高,所需要的復原時間亦較長。
若先天性心臟病造成的心律不正非常嚴重,可考慮植入心臟起搏器(Pacemaker)或植入式去顫器(ICD),以改善症狀
由於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不明確,一般建議孕婦在懷孕期間實施以下的預防措施,以減低胎兒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的機會:
先天性心臟病有遺傳的風險,而除了遺傳因素外,母親在懷孕期間亦要提高警覺及定時接受產檢,可參考上述的預防措施以減低下一代患上先天性心臟病的風險。
照顧先天性心臟病孩童,父母需要付出加倍的耐性和時間,只要能給予適切的照料,先天性心臟病兒童亦能享受正常人的快樂生活。由於心臟結構的缺陷會令心跳加劇,新陳代謝的提升會令熱量及營養的需求增加,父母應留意子女的攝取量是否足夠應付身體所需。例如先天性心臟病的嬰兒比較易倦,在喝奶時往往容易中途入睡,父母可以增加餵奶的次數以確保子女有足夠的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