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從GME期權事件看醫療保險在投資組合中的重要性》提到,保險就是大家接觸得最多,亦都是最值得做的「期權」,以有限的保費去保障各種意外帶來的重大損失。期權除了可對你的投資起保護作用外,你甚至可通過各種的期權組合提升投資回報,撇除盲目的投機炒賣不說,期權的而且確是一種好工具,但為何近年才開始興起呢?其中一個原因,相信是和互聯網的發展有關。
有若干「股齡」的朋友,都會記得從前股民是要打電話來進行股票買賣的,複雜如期權,致電給經紀落單後,經紀通常還需要致電盤房,之後再等盤房「覆盤」,中間想更改價格或張數,又是一輪的電話,經紀的工作增加,投資者也可能嫌麻煩,畢竟遠不及買賣股票簡單及爽快。不過,手機應用程式的出現改變了一切,加上資訊愈來愈多元化,都造就了期權的普及。
期權之所以吸引投資者,其中一個特點就是「高槓桿」,以較小的本金實現防守或增值的效果。回到保險,「純保險」就是較高槓桿的險種,「純保險」泛指沒有儲蓄成份的保險,一般有指定期限,以純消費形式購買保障,沒有儲蓄成份、紅利及現金價值等。
以人壽保險為例,即是「定期人壽」(又稱「純人壽」,因定期人壽一般沒有儲蓄成份),由於沒有儲蓄成份(不過可能有續保條件或年齡上限),其保費比較廣為人知的「終身人壽」便宜一大截,視情況而定,或可低至十分之一。舉例說,35歲男性,港幣100萬元的人壽保額,年保費只需約港幣800元左右(各種計劃不盡相同,只是舉例說明之)。不過,公眾對看似價廉物美的「定期人壽」的認知程度卻不高,原因可能和過去的商業模式有關,互聯網同樣帶來了改變,各種網上平台促進了資訊多元化,投保亦從此變得簡單,而「Buy Term and Invest the Difference」再掀爭論。理論上就是購買「定期人壽」,把省下來的保費進行投資,如果投資能力夠強,可以累積到比「終身人壽」更高的回報。不過,筆者認為「定期人壽」、「終身人壽」及「Buy Term and Invest the Difference」不能簡單的分勝負,始終要回到財務策劃的初心。
你為甚麼需要購買人壽保險?最基本的目的,應該是在你意外身故後,為你的家人或受供養人提供財務保障,比如說你有小孩、需供養伴侶、父母或親人、或你有債務(例如按揭貸款)。反過來說,如果你不需要在財務上支援任何人及沒有欠債,你或許並不需要人壽保險,意思上隨著你不同的人身階段,你需要的保障金額可能都會有所不同,比如說一個退休人士已經沒有家庭經濟負擔,而子女已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換言之,如果你很清晰自己的責任何時完結,「定期人壽」也許可以成為你的選擇之一,因為你能以較具競爭力的保費獲取同等但有期限的保障。
那我還需要「終身人壽」嗎?從財務策劃角度看,保險策劃、稅務策劃和遺產策劃是一環扣一環的。雖然香港沒有遺產稅,但如果你有考慮過移民,或退休後到外地享受生活,請注意遺產稅的影響,人壽保險就是良好的節稅工具,而終身的保障才更有效地發揮這個功能,因為你不可能預知自己幾多歲會離世。另外,人壽保險某個意義上是一張另類遺囑,用得其所的話,將發揮財富保護與傳承的功能,受保人可以透過人壽保險來分配遺產,急需現金時又可將保單抵押,指定受益人的方式富彈性之餘,都減少了部分的法律風險。總的來說,可與生前贈與及遺囑互補不足,但同樣需要終身的保障,才能更好的發揮。(如有較複雜的家庭需求,宜諮詢相關的專業人士)。
從財務策劃的角度看,當然樂見市場上有更多選擇與資訊,滿足不同的需要,保費也將更用得其所。如果你所處於的人生階段,有上述的財務缺口,你現在可能只要需點撃幾下,就可用「純保險」以比想像中低的成本,來添加各種保障,相信再沒有理由拖延,而不做好規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