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保險有必要買嗎?
事實上,任何人只要有醫療需要,都需要擁有醫療保障。除非你是超級富豪、或一生都不會病或出意外、或擁有極強的體質從來不用求醫,否則一份合適的醫療保險能以實報實銷的方式來保障受保人因傷病住院、手術,甚至部份門診的醫療開支。
為什麼醫療保險有其必要性?
在醫療保障之下,投保人只需付出可負擔的保費,受保人未來大部份的潛在醫療開支也能享有保單訂明的保障。受保人及其家人不必再擔心突如其來的意外或疾病有機會衍生的大額醫療費用;受保人在有需要時,亦可自由地選擇私營醫療及護理服務,毋須過份擔憂相關使費。
除此之外,在香港醫療保險之所以重要,有以下3大原因:
1.公營醫療超負荷
談到香港公營醫療系統,醫護人員的專業性及醫療設備的質素當然無容置疑,不過公立醫院超負荷、瀕臨「爆煲」的情況早已不是新聞。根據香港醫學會於2018年回應財政預算案的新聞稿,公、私營醫生對病人的比例分別為 0.9:1,000 及 4.5:1,000,兩者落差甚遠。
適逢流感或流行病高峰期,本港公立醫院的病床使用率每每超過100%,病床置於病房走廊的情況已成常態;而公苛醫院的專科門診及手術輪候期亦以「長」聞名。除緊急情況外,專科門診病人往往需要輪候1-2年才能見醫生,個別手術的輪候時間更長達4年!難怪醫衞局也坦言承認醫生人手短缺,是服務輪候時間冗長的主因。
只有獲得充足的醫療保障,受保人就能自由選擇公營或私營醫療服務,不必擔心醫療開支問題、不必被迫面對長時間的輪候。
2.醫療通脹
醫療及藥物費用連年攀升,是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根據風險管理顧問公司WTW發布的「2024年全球醫療趨勢調查」,亞太區的醫療通脹率在2023年達到9.9%,預測2024年亦將維持同一數字;而香港則預測醫療通脹率將由2023年的8.27%升至2024年的8.36%。
換句話講,即使今日你認為你的財富能應付潛在的醫療開支,但醫療通脹很可能令結果超出預期;今日收費$20萬的手術,10年後可能需要$40萬才能完成。當日後傷病不幸殺到時,手術費用及藥物開支或令你大失預算。
面對醫療費用持續上升,醫療保險能有效為你分擔潛在的醫藥費。如果仍擔心醫保的保額不足,則可考慮選擇提供全數賠償兼設有自付額(墊底費)的高端醫保產品,免卻後續憂慮。
3.公司醫保的限制
有些「打工仔」朋友認為,只要有公司提供的團體醫療保險(俗稱公司醫保)便足夠,不用另外購買個人醫療保險。事實上,這樣的想法有不少盲點:
- 保障額不足:除非是董事或高管人員,或任層福利極好的大型公司,否則一般員工(即使是經理級)享有的公司醫保保障額也十分有限,索償時亦可能需要支付較高的墊底費
- 保障非個人化:由於公司醫保由管理層及人力資源部作出決策,而且一般也是「套餐式」,未能按同事的個人需要選擇保障項目。不少公司醫保計劃亦傾向於門診保障,住院及手術保障相對較低。
- 保障真空期:只要員工離職,公司醫保的保障便隨即失效。不論轉工期間或退休後,也會出現醫療保障的真空期。
公司提供醫保福利當然好,但「打工仔」也應該考慮另外投購個人醫保以Top Up保障,例如可揀選設有「墊底費」的醫保產品,令新購保障不會與公司醫保的保障重疊。
買醫保的注意重點
大部份人都需要醫療保險,但投保時有兩大重點必須注意︰
貨比三家
市場上的醫療保險產品繁多,以主流的自願醫保為例,產品也多達數百款。不同的產品提供的保障項目、保障額及保費也不盡相同,投保之前應該仔細比較,揀選最適合自己需要及預算的產品,切勿盲從別人的選擇或建議。
愈早買愈好
購買醫療保險須通過保險公司的核保程序,如果已有病歷或身體已出現小毛病(例如高血壓或糖尿病),保險公司有機會以增加「不保事項」或徵收「額外保費」(加Loading)作為批核保單的條件,面對較嚴重的病史(例如癌症或心臟病),保險公司甚至會拒絕承保。因此,買醫保一定是愈早愈好,趁年輕、趁身體狀況理想時,盡快獲取醫療保障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