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EGFR) 是一種蛋白,有機會在癌細胞表面大量出現,促進癌細胞生長。當部分肺癌細胞出現 EGFR 基因突變,就會引發 EGFR 肺癌,腫瘤會不受控地快速生長,加速癌症惡化。EGFR 肺癌常見於非吸煙者、亞洲人、女性及腺癌患者。由於EGFR肺癌早期沒有明顯徵狀,所以患者在發現自己患癌時大多已到了中後期。
如果發現有基因突變,可以服用合適的口服標靶藥物。其中的EGFR肺癌標靶藥物主要針對促進生長的「上表皮生長因子」基因異變細胞。一般而言,標靶藥物只需每日服用一粒即可。
近年推出第三代針對EGFR變異的口服標靶藥物可在一線治療時就強力有效打擊癌細胞,以抑制病情。根據《新英倫醫學雜誌》研究顯示,第三代標靶藥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達38.6個月,較傳統標靶藥延長了6.8個月,而第三代與傳統標靶藥的無惡化存活期分別是18.9個月和10.2個月,成效較顯著。
當標靶藥物治療失效後,患者就可以嘗試突破性的治療方法 ── 免疫治療四重奏。此抗癌四重奏是由4種藥物互相配合的組合式治療方案,包括抗血管增生標靶藥、免疫治療和兩種化療藥物。
結合四種藥物治療可以產生協同效應:化療藥物主要擊殺癌細胞,而免疫治療藥物能激發身體免疫能力,活化T細胞消滅癌細胞,抗血管增生藥物則可以壓制腫瘤的不正常血管生長。
在不同藥物的相輔相成下,能有助縮小腫瘤,不但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期,盡早控制病情,還能提高患者的無惡化存活期,增強治療效果,以提升治療者的生活質素。這種治療組合已被國際治療指引認可,亦得到部份歐美國家政府的資助。
由於治療組合加入了免疫治療及抗血管增生藥物,有機會增加潛在副作用。除了本身化療引致的副作用如噁心、頭暈、食慾不振等外,免疫治療亦有機會令患者感到疲倦,而抗血管增生藥物亦有機會增加身體流血的機會,如流鼻血、刷牙時流牙血等,也可能增加血管閉塞的機會。除此以外,亦有機會令甲狀腺功能出現異常、糖尿病甚至自身器官發炎,或令血壓上升等。
治療期間,醫生會為患者處方輔助藥物以減低和紓緩副作用,例如止嘔藥、血壓藥、舒緩甲狀腺過高或過低、自身器官發炎、糖尿病等藥物。在化療後醫生亦會為患者打「升白針」(即白血球生長激素,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避免因化療藥傷害正常細胞而造成感染風險。如果副作用太嚴重,則須考慮停藥。
由於治療費用昂貴,肺癌患者可能需要面對沉重的經濟負擔。現時本港有些社區資助計劃,為在私家醫院或診所患者提供有限度財政支援,如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仁愛堂莊舜而醫療基金等。此外,坊間亦有病人組織及機構提供情緒支援服務。
此治療方案針對治療很多病徵的病人,特別是被腫瘤侵蝕身體機能的患者。如經抽血確認身體機能良好,自身免疫力又沒有問題,則可考慮接受此治療,以盡早穩定病情,提升生活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