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沒有法定的退休年齡,但一般被視為介乎60歲至65歲之間。不過,從理財角度而言,退休不取決於年齡,而是取決於財務準備,通俗一點來說,就是你「夠唔夠錢」退休?
所以,退休要有幾多錢?一直是媒體熱話,相關的調查和報告可謂「絡繹不絕」,幾乎每個季度也有。筆者曾經擔任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的主席,任內發起香港首份「真實退休開支調查」,後編制成退休開支指數,故對相關的調查和報告一直有所跟進。
綜合過去幾年觀察,多數報告提及香港退休要有多少錢呢?通常是幾百萬港元至兩千萬港元不等。今天,我們嘗試取一個中間一點數字,1,000萬港元作探討的基礎。假設現年50歲,有自置居所,手持1,000萬現金足夠提早退休嗎?我們會從預期壽命、生活開支和醫療需求等多面進行討論。
上月,入選《時代》雜誌「AI百大影響力人物」的Google未來學家Ray Kurzweil接受採訪時大膽預測,2032年後AI就能讓人類停止老化,壽命可能延長至500歲。所謂「信不信由你」,但長命百歲的確愈來愈普遍。
如果你相信自己有機會活到100歲,於50歲提早退休,變相有50年的生活費需要以積蓄支付。假設忽略銀行存款利息和通貨膨脹的影響,1,000萬現金用50年的話,每月平均可以用16,666元,生活水平如何,則見仁見智。
但可以肯定的是持有現金「慢慢搣」不是一個好辦法,在預期壽命愈來愈長的當下,退休後仍然需要投資,並且有效管理開支,最理想當然是「食息不食本」,那活到幾長命也可無憂。
總有一些朋友不相信自己會「好長命」,主張「活在當下」。無論你覺得1,000萬現金多不多,抑或是每個月開支多少才算是豐盛生活,但通貨膨脹面前,則人人平等,所以上述的假設真的「相當假」,旨在觸發思考,希望大家一起動手計計數而已。
如果每年通貨膨脹率平均是3%,那麼20年後,我今天的1,000萬的購買力只相當於約554萬。對於提早於50歲退休的朋友來說,20年後才70歲,如何是好呢?所以,無論你如何預期自己的壽命,合理的資產配置也是必須的。規劃上,可考慮在保留一至三年的生活費作為「應急錢」後,餘下可進行投資,至少助抵禦通貨膨脹。
退休後應投資甚麼?應該買債券?股票?抑或是派息基金?沒有絕對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和風險承受水平都不一樣。不過,構建一個相對均衡的組合並長線持有是普遍共識。
然而,「長線持有」不單單是意志,如果沒有良好的規劃,根本是空中樓閣。舉例,遇到大病入院,要支付巨額的醫療賬單,正值資本市場低迷並股債雙殺,你還是需要賣出資產,變相低位「蝕讓」,甚至與未來的市場回暖無緣,一個意外「輸兩次」。
特別是人年紀愈大,病痛肯定愈來愈多,醫療需求是大概率的,手持多一點「應急錢」去準備是思路之一,但等於放棄了投資的機會成本,故合適的醫療保險安排是必須的,以「小錢」保障「大錢」,雖說「老土」但絕不過時。
手持1,000萬現金,相信是一個不錯的基礎,做好現金流安排,提早退休不是問題,但缺乏良好規劃的話,同樣有機會「命長過錢」。無論你現時手持多少資產,退休是人生必經階段,值得好好部署。及早構建投資組合,自然更容易受惠複利效應;及早準備醫療保險,除無需擔心疾病或意外而導致的巨額醫療費用,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曾經患病更可能影響未來投保,故退休規劃真的宜早不宜遲,你開始了沒有?
以下內容由Bowtie提供,與本文作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