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癌分為原發性和擴散性。
原發性骨癌較為罕有,指的是癌細胞起始於骨骼細胞,3種常見的原發性骨癌如下:
擴散性骨癌則指癌細胞始於其他部位,而再擴散到骨組織。
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患病人士普遍為兒童、年青人和年輕成年人,年齡介乎於10至25歲,而軟骨肉瘤主要患者為成人居多,診斷年齡大概平均為51歲。
目前醫學界尚未研究到骨癌的直接成因,但以下因素普遍被視為會增加骨癌的風險。
原發性骨癌比較罕見,而其初期的病徵亦不明顯,因此容易被輕視或忽略。骨癌的病徵如下:
骨癌初期/末期的病徵 | 徵狀 |
疼痛 | 骨骼或腫瘤附近疼痛是常見的症狀,常見於背部、盆骨、上臂、大腿、膝蓋或胸骨,初期的表徵為間歇性痛楚或一觸即痛,一般在晚上時痛楚較為明顯;隨著病情惡化,末期的骨癌病徵會發展為持續性和嚴重的痛楚。 |
腫脹 | 骨癌的腫瘤位置會隨著病情惡化而越來越腫脹,若腫瘤生長在關節位置,則有機會影響活動能力,因為關節會變得腫脹和疼痛。 |
骨折 | 初期的骨癌較少出現骨折的狀況,但病情若惡化到末期,骨質會變得軟化而骨骼亦會變得脆弱,有機會導致骨折。 |
其他病徵 | 腫瘤若壓著神經,會導致麻痺,另外亦會疲累、發燒和消瘦。 |
醫生在臨床上會先檢查病人有否患上骨癌的可能,例如身體有否明顯的腫塊,痛楚的位置、持續時間或特徵,骨骼有否明顯或不尋常的變形。若初步懷疑病人患上骨癌,再會以以下診斷方法作進一步的判斷。
X光檢查 | 可初步了解腫瘤的位置、大小和侵犯程度,但無法判斷腫瘤的期數。 |
骨頭同位數掃描 | 可進一步了解骨癌有否影響到其他部位,有否轉移到其他骨骼以及腫瘤的活躍性。 |
電腦斷層掃描 | 透過特殊的X光,配合電腦分析影像,以橫切面分析腫瘤的大小、侵犯範圍,與鄰近血管、組織和關節的關係以及比較腫瘤部位與其他正常部位的差別。 |
磁力共振 (MRI) | 此方法可以準確地判斷侵犯的位置,了解有否轉移到鄰近的器官、血液或神經等等。 |
正電子掃描 (PET) | 由於正電子掃描中運用的放射性藥物對癌細胞有極高的敏感度,因此可用作辨別癌細胞的位置,以偵查有否擴散繼而判斷癌症的期數。 |
切片檢驗 |
|
不同種類的原發性骨癌的存活率都不同,而隨著醫學的進步,骨癌的存活率亦有所提升。若能及早診斷並接受適當的治療,死亡率亦可大為減低。根據美國癌症協會資料顯示,骨肉瘤、軟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的五年存活率分別為77%,91%和82%。
在確診骨癌後,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年齡、身體狀況、擴散程度等等,為病人採取最合適的治療方法,而普遍的治療會集合數種不同的方法。
醫生所採用的手術形式會視乎癌細胞有否擴散,若屬於沒有擴散的原發性腫瘤,醫生會選用局部腫瘤切除術,以盡量保存正常組織;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鄰近的範圍,則有機會需要進行大範圍的腫瘤切除術甚至截肢。
若癌細胞的位置或其擴散程度導致無法以手術方式切除,放射治療可用作殺死癌細胞或令其萎縮,以務求減輕局部症狀。由於放射治療中採用的是高劑量的射線或粒子,因此其輻射性物質有機會影響其他健康的組織、血管或神經。
化療可以以口服或靜脈注射藥物形式,進入血液循環至全個身體作系統性治療,化療常用於骨肉瘤和尤文氏肉瘤,醫生有機會在手術前後運用化療,以提升手術成效和減低復發的機會。化療的副作用包括脫髮、食慾不振、嘔吐及疲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