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近月股票市場波動,部分朋友說自己有所虧損,也許是合適的時間談談投資做得不好的原因,而最常見的原因就是沒有做好頂層的建築「理財」,筆者將在本篇分開數點拆解。
筆者的專業是理財規劃,經常面對以下的問題「投資和理財有甚麼分別?」。其實真有不少的差別,投資講求的只是贏錢,但理財講求的是需要用錢的時候有錢可用。
換言之,理財是更為複雜和個人化的問題,需要兼顧流動性、家庭收入與支出、投資與保險等一系列因素,故投資只是理財中的一部分而已。
簡言之,大部分個人或家庭用於投資的金錢,背後都是有使用的需求以及期限的,以下是普遍的「用錢」例子供參考。
對於一個年青人或家庭來說,常見的用錢需求包括:
期限 | 用途 | |
短期 | 一年以內 | 日常生活費 供樓或租樓 |
中期 | 兩年至十年 | 結婚儲備 置業或換樓 子女教育 |
長期 | 十年或二十年以上 | 退休及養老 |
突發 | 不確定 | 意外及危疾 預期外的醫療支出 |
股票市場從長期來說,約8%的年均回報率是可以實現的,關鍵在於「長期」二字,指的可能是十年或以上的時間,「年均」並不是「年年」,即是說有些年份升值;有些年份可能會虧損。
以下是美國股票市場的歷史數據,可作為參考,假設於1990年投資10,000元,一直持有至2020年,該10,000元會增值至約20萬元,年均回報約10%,可見複息的威力。不過,並不是「年年」增值,最差的年份的跌幅可達37%,可見能否獲取每年8%或以上回報,與持有的時間有一定的關係。
從上述數據可見,撇開投機炒賣的不說,很多優質的股票或基金,只要一直持有,年均回報高於8%不是難事,難就只難在投資者並沒有一直持有下去,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投資者沒有考慮清楚自己的用錢需求。
當股票下跌時,投資者容易變得悲觀,開始「幻想」如果失去這筆金錢會如何影響自己的生活?如果股票下跌伴隨經濟下滑,甚至會擔心失業,沽貨套現「傍身」,美其名「現金為王」,最終卻只是「低位沽貨」的代名詞。錯過了股票升值,更甚者是周而復始地高買低賣,投資多年都是賺不到錢的。
顯然,未能透過股票實現財富增值的症狀,就是貿然沽貨,而背後的病因就是投資前沒有梳理好用錢的需求,以及錢從何來,故股票一下跌就心慌。另外,就是忽略了股票以外的投資工具,比如債券,最終導致投資組合過於單一。
事實上,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並不難,首先是裝備基本的理財知識,繼而懂得將財富分門別類地投放,以下是最基本的思路供參考。
理財要點 | |
短期會用的錢 | 預留至少半年至一年的生活費用,以現金的形式持有,作為生活的應急錢 |
中期將用的錢 | 計算清楚未來若干年將會用的錢,以定息產品或股債混合策略進行投資,尋求增值的同時要控制組合波動性,確保用錢時不會因股票市場不景而受太大的影響 |
長期才用到錢 | 主力投資於股票或相關的基金,長期持有,發揮最大的財富增值效果 |
突發要用的錢 | 購買保險應對 |
值得一提的是「突發要用的錢」,是最難預計的,故保險十分重要。事實上,愈是不富裕,就愈需要購買保險;否則一個意外,動輒百萬計的開支,隨時讓中產家庭一夜返貧,正如前文《從GME期權事件看醫療保險在投資組合中的重要性》中提到,保險就是日常生活的期權,必須購買,用作「對沖」各種意外開支。
如果過去多年,你的投資都是做得不好,除了努力看財經新聞和學習各種分析外,不如試試從源頭出發,看看是否自己理財做得不夠好,制定兼顧自身理財需要的投資計劃,做到「知己知彼」,自然能戰勝股票市場的恐懼與貪婪,實現穩定的財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