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urticaria) 又名風癩,是一種常見的突發性過敏性皮膚病,不具傳染性,可分為慢性和急性蕁麻疹。病者皮膚會出現大小不一的紅色斑塊,而且十分痕癢,蕁麻疹發病的過程很難估計,症狀一般會在二十四小時內消失。
慢性蕁麻疹 | 急性蕁麻疹 |
慢性蕁麻疹的症狀通常反覆維持 6 星期或以上,原因和免疫系統失衡有關,治療時間有機會需要數月甚至乎數年。 | 急性蕁麻疹的症狀通常數週後便會痊癒,而病發原因通常有跡可尋,大多是因為外在的刺激誘發,由於病發時間較短,通常在受刺激後 1 至 2 小時內出現,所以誘發原因較易被辨識,亦可在日後避免。 |
導致皮膚出紅疹的原因是皮膚上的肥大細胞(mast cell)和嗜鹼性球(basophils)受到刺激而釋放組織胺,局部血管因而會擴張形成腫塊和痕癢。
急性蕁麻疹的病發原因是受到外來刺激例如藥物敏感(常見如非類固醇類的消炎藥或阿士匹靈)、食物敏感(如甲殼類海鮮、朱古力或堅果食物)、動物敏感、蚊叮蟲咬或感染。
慢性蕁麻疹則較難找到單一病發原因,是由於免疫系統失衡身體產生「自身抗體」刺激肥大細胞,物理性蕁麻疹的誘因如溫度轉變、陽光、劇烈運動、流汗、壓力、情緒、賀爾蒙變化、按壓或抓皮膚而令皮膚釋出組織胺。
另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症和甲狀腺問題亦會令身體出現一些針對肥大細胞的抗體,從而釋出組織胺;一些慢性感染或炎症例如幽門螺旋球菌胃炎、鼻竇炎、肺炎、肝炎、蛀牙或尿道發炎等,甚至惡性腫瘤亦會提高蕁麻疹病發的風險。近年亦有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失衡(gut microbiome dysbiosis)和慢性蕁麻疹有密切關係,所以注意健康均衡飲食,恆常運動、作息定時,對治療慢性蕁麻疹亦有很大的幫助。
蕁麻疹的症狀很容易辨認,全身各處的皮膚表面會出現輕微膨起、呈紅色的斑塊,這些斑塊的手感有點硬,大小以及形狀亦不一致,而且痕癢難當。
出蕁麻疹的時候,當病者抓沒有病發的地方,該處周樣會出現類似的紅色斑塊。但這些密集式、大範圍及痕癢難當的紅色斑塊亦可在數小時內突然消失。不過,有部分患者會出現血管性水腫,而引致嚴重的症狀如眼腫、咀唇腫、氣管收窄、呼吸困難等等。
蕁麻疹初病發時,建議可以在紅斑和痕癢的位置塗抹有薄荷或類固醇成分的藥膏,或者用敷,因為其冰涼感覺有助止痕和紓緩腫脹,但這些方法只有輔助作用,亦只限於短暫控制病情。
服用敏感藥抗組織胺則有效預防蕁麻疹和治療慢性尋麻疹,抗組織胺將皮膚上的肥大細胞受到刺激而釋放的組織胺中和,故能紓緩敏感徵狀。
近年亦有針對性慢性蕁麻疹治療的生物制劑,直接針對刺激肥大細胞的元兇。抗免疫球蛋白E(anti-IgE),適合用於高劑量抗組織胺,症狀亦未能舒緩徵狀的病人。
出蕁麻疹與免疫系統失衡有密切的關係,除了自身抗體刺激肥大細胞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症和甲狀腺問題亦會和蕁麻疹有關係有關連。
出蕁麻疹可服用口服抗過敏藥物如抗組織胺和生物制劑,由於蕁麻疹的形成是源自真皮層內的組織胺,故此最有效治療方法是服用抗組織胺類藥物。抗免疫球蛋白E(anti-IgE), 適合用於高劑量抗組織安症狀亦未能舒緩徵狀的病人。
大部分蕁麻疹並不會遺傳的,但是慢性蕁麻疹可以是由於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症和甲狀腺問題,有關病症才有機會具有遺傳性。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免疫系統失衡的皮膚病,並不具傳染性。
慢性蕁麻疹病人,如果病情穩定,注射疫苗風險亦非常之低。 有小部份人會對疫苗出現急性蕁麻疹過敏反應,只要及早治療過敏反應一般並不會有嚴重問題。如有疑問可以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