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網上各種討論,很多消費者均稱經朋友介紹或透過社交媒體推銷而決定進行脫疣療程。當中部分更曾被醫療或美容中心游說購買高額療程並聲稱費用能全數獲得保險賠償,若消費者情急之下誤信傳言接受參差的治療,非但有令情況惡化的風險,更有機會被立心不良的醫療或美容中心誤導,以為保險必定能抵銷整個療程的開支,最終要自行為該費用「埋單」。
在這些個案中不難發現服務提供者有誤導消費者之嫌,部分更胡亂提供不實理賠資訊;事實上,他們並非保險專業人員,也沒有相關知識來為消費者提供理賠資訊。普遍誤導資訊包括:
❌ 謊稱其服務能透過保險「全額」賠償
❌ 誘導消費者購買比合理價格高昂得多的療程,大大超越一般治療所需,導致消費者未能獲得足額賠償
❌ 推銷消費者與疣患無關的療程
❌ 在理賠過程中未能向保險公司提供包含完整醫療證據的醫療記錄,間接延誤消費者獲得賠償的時間
部分醫療或美容中心向消費者銷售天價脫疣療程,動輒達數萬元,甚至可達醫院管理局(醫管局)私家醫療項目收費上限的四倍或以上。按醫管局資料顯示,脫疣療程被列為 「第一類小型手術」,而其參考費用為 $6,070 – $12,750。
我們在這裡可以分享一些私家醫院的治療費用以供參考,例如養和醫院針對疣患的皮膚激光治療收費為港幣 $6,430 至 $15,270,而荃灣港安醫院之費用則為 $2,500 起。由此可見,坊間部分醫療或美容中心所提供的天價療程,可能包含了醫療需要範圍以外的服務,因而令療程費用增加。
並非所有臉上或身體上的「粒粒」都是疣,消費者在接受治療前應先向醫生徵詢專業意見,我們也準備了基本資訊,讓大家了解疣患種類既成因。
按保險業聯會數據,直至 2021 年 2月,香港合共有 19 間保險公司呈報了超過 4,200 宗與脫疣療程相關的可疑個案,而首宗引起保險業界關注的個案早於 2020 年被調查。此情況已引起眾多相關機構注意,包括保險業監管局、保險索償投訴局、保險業聯會、香港醫務委員會、消費者委員會以至廉政公署等。
礙於事態嚴重,消費者委員會(消委會)更在今年 2 月份發佈了一篇新聞稿1提醒市民「慎防醫療中心及美容院誇大疣患嚴重性及療效」。當中指出在不少相關的醫療費用索償申請中,服務提供者都有以下嫌疑:
該新聞稿更列出了三宗典型個案,以進一步提醒市民警惕可疑的服務提供者:
消委會一再強調醫療人員有責任向消費者提供準確、有醫學根據,和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並指出如若非醫療專業的美容從業員出現誤導消費者的情況,有可能需要負上法律責任。
我們亦希望再度提醒消費者,在決定接受任何療程前應該先得到專業的醫療建議,若打算以醫療保險理賠醫療費用,更應該向相關保險公司查詢。若不幸遇醫療中心或美容院有濫收費用之嫌,亦可向有關機構如香港醫務委員會或消費者委員會作出投訴,以得到適切的援助。
✅ 徵詢專業醫療建議
✅ 釐定所需療程後,確認服務提供者為持牌醫生,而醫療處所為持牌診所
✅ 貨比三家,以與市價相乎的價格接受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