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同時亦是導致最多人死亡的癌症。根據2020年衞生署統計數字,全港共錄得5,422宗肺癌新症,同年因肺癌死亡人數更高達3,910人。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將深入探討肺癌的種類、成因、高危因素、症狀,以及預防與檢查的重要性,助你全面了解並防範肺癌。
肺癌是指起源於肺部組織的惡性腫瘤,根據細胞類型主要分為兩大類:
了解肺癌種類有助於醫生制定治療方案,並預測患者的預後。
肺癌的成因複雜,涉及多種因素:
以下因素會進一步提升肺癌風險:
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以下是需留意的徵兆:
若多個症狀同時出現,尤其是吸煙者或有家族史者,應立即就醫。
肺部出現陰影並不等於癌症。不過,以演員李麗麗為例,她幾年前照X光發現肺部有陰影卻未跟進,最終確診癌症擴散。而X光篩查肺癌有局限性,可能漏掉20-30%的早期腫瘤,且肋骨或血管可能遮蔽小腫瘤。
因此,發現陰影後,應進行CT Scan掃描作進一步檢查,並定期複查監測變化。
肺癌生長速度因類型而異:
早期發現對治療至關重要,因肺癌一旦擴散,治癒難度大幅增加。
不吸煙可顯著降低肺癌風險,但並非絕對安全。約10-20%的肺癌患者從未吸煙,非吸煙者患肺癌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非吸煙者的肺癌多為腺癌,對靶向治療反應較好,5年生存率通常比吸煙者高4-8%。
空氣污染確實增加肺癌風險,尤其是PM2.5(細懸浮粒子),可深入肺部損傷細胞。研究顯示,PM2.5濃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肺癌風險上升約8%。
香港2021年PM2.5年均濃度約15-18微克/立方米,遠超世衛建議的5微克/立方米,意味著本地肺癌風險可能增加8-10%。雖然香港空氣質素近年改善(2013年約28微克/立方米),但仍有進步空間。
對於高風險人群,定期篩查非常重要。高風險人群包括:
專家建議高風險人群每年進行低劑量CT掃描,比X光更準確,能降低假陽性與假陰性機率。一般人無需定期篩查,但若出現持續咳嗽、咳血、氣短等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