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可分為三層,最外層的表皮、深層的真皮及皮下組織,其中表皮由多種細胞組成,包括基底細胞、鱗狀細胞和黑色素細胞。
皮膚癌是皮膚表皮細胞異常失控生長,而形成的皮膚惡性腫瘤。按出現癌變的細胞,皮膚癌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非黑色素瘤,包括基底細胞瘤及鱗狀細胞瘤,另一種為黑色素瘤。
皮膚癌是本港第七大癌症,2017年有1190宗新個案,其中非黑色素瘤有1,101宗,黑色素瘤佔89宗;2018年有72人死於皮膚癌,當中45宗是黑色素瘤。值得留意的是,雖然皮膚癌整體發病率並沒有明顯趨勢,但若單計黑色素瘤,無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呈上升趨勢。
整體而言,非黑色素瘤生存機會較大,治癒率超過九成;至於黑色素瘤雖然發病率較低,但由於通常到發現時已處於後期,死亡率遠較非黑色素瘤高。
由於皮膚癌的病徵,是皮膚有異常狀況,一般人要自我檢查並不困難,日常可多留意身上的痣或疤痕有沒有以上提及的特殊變化,亦可根據「ABCDE」5個標準作自行檢查:
A(asymmetry):外觀不對稱
B(border):邊緣不規則或模糊不清,有波浪狀或花瓣狀的凸起或凹陷
C(color):顏色不均勻,有深有淺
D(diameter):直徑超過6毫米
E(elevation or enlargement):快速隆起或增大
日常可多留意太陽曬到的部位,例如耳朵、面部、頭頂、頸項、肩膀和手等,另外也應留意腳底、腳趾、手指、甲床和指甲上,有沒有可疑的痣。若有懷疑應盡快求診,提高痊癒機會。
除了檢查個別部位的外觀,醫生也會檢查附近淋巴位置有否腫脹。若有需要,便會轉介外科或整形外科抽取活組織,用顯微鏡檢驗、核實是否患上皮膚癌。一旦癌細胞已擴散,則要利用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或X光來檢測。
皮膚癌可分為0至4期一共五期,越早發現治癒率越高。0至2期未擴散的黑色素瘤,五年存活率可達98%;至於非黑色素瘤,屬較低風險,基層細胞瘤五年存活率達99至100%,鱗狀細胞瘤也達到95%。
基底細胞癌及鱗狀細胞癌如果能夠及發現診斷,通常只需進行手術切除。而惡性黑色素瘤治療比較困難,視乎腫瘤的厚度,切除範圍會較大,有時也會需要切除局部淋巴組織。視乎病情和病人需要,也有電灼、冷凍手術、局部化療和生物免疫療法等治療方式。
只需盡量減低紫外線對身體造成傷害,做好防曬,避免曬傷(正午時份在太陽下直接曬15分鐘,已可曬傷),可有助預防皮膚癌。方法包括:
防曬的習慣應自小養成,以澳洲為例,由於當地陽光猛烈,皮膚癌的發病率也較高,當地會教育小童從小便要做好防曬,塗抹適當的防曬產品,防止曬傷,以預防患上皮膚癌。
温向東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