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指數 (Tumor Marker) 是在身體內的血液、尿液、糞便、腫瘤、其他組織或體液中檢驗到的物質,屬於癌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因此在癌症病人體內的含量會比一般正常細胞為高。癌症指數是醫學界常用的生物標記 (Biomarker),用於偵測癌症患者腫瘤標記濃度高低的指標。
醫生會按症狀和臨床判斷,選擇檢驗「癌症指數」來診斷病人是否患癌,指數亦能令醫生更了解癌症病人的治療效果及病情發展等,協助計劃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由於其他身體因素會影響癌症指數,包括懷孕、急性炎症、良性腫瘤等,而且非所有癌症患者的指數都會上升(尤其是早期癌症),癌症指數一般只是擔任「輔助角色」,協助評估患癌的可能性。診斷或排除患癌則需要配合其他檢驗,例如抽組織化驗或內窺鏡等。
對於已確診癌症病人,醫生會安排定期覆檢癌症指數,用途包括:
癌症高危人士如家族有遺傳基因,一般建議定期抽血檢驗癌症指數,若有異常,醫生會安排進一步檢查,以及早確診並盡早接受治療。
單憑檢驗癌症指數,並不足以作診斷或排除患癌,醫生通常會配合訂明診斷成像檢測(例如PET-CT),或抽組織化驗等方法,用作診斷癌症,癌症指數本身的限制包括:
常見的癌症指數與其相應的癌症如下:
癌症指數 | 相應癌症 |
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AFP) | 肝癌、睪丸癌 |
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 肺癌、胃癌、大腸癌、卵巢癌、乳癌等 |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 前列腺癌 |
CA125 | 卵巢癌、乳癌 |
CA19-9 | 胰臟癌、膽囊癌、胃癌 |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 卵巢、睪丸癌(胚細胞瘤)、妊娠性滋養細胞腫 瘤(主要絨毛膜癌)、縱隔胚細胞瘤 |
CA 15-3 | 乳癌 |
在大部分情況下,單靠癌症指數並不能用作癌症診斷,須由活組織化驗作最終確診。但指數值仍有助判斷某些病人患癌的可能性。
癌症指數反映癌細胞有關的蛋白質濃度,但相關蛋白質在正常人體亦會在其他身體狀況影響下產生,例如急性炎症、懷孕或良性腫瘤等。即使癌症指數上升,亦未必代表患癌;相反,癌症指數沒有上升,亦未必代表體內沒有癌細胞,因此癌症指數在用於確診癌症的準確度上仍備受爭議。
醫生一般會使用其他醫學檢測來配合癌症指數,以確保診斷準確無誤。
癌症指數需要由醫生解釋,一般單憑指數值並不能確診癌症,因此不建議將癌症指數納入定期身體檢查計劃。
若已確診癌症,醫生會為病人安排檢驗治療期的癌症指數,在完成療程、或在過程中亦會定期覆檢癌症指數,以監察治療的效用,以及偵測癌症復發的跡象。
下表列出各癌症指數的正常值供參考:
癌症指數 | 正常值 | 可能反映的疾病 |
甲胎蛋白 (Alpha-fetoprotein, AFP) | 5–10 ng/mL | 除反映肝癌外,許多非惡性疾病如肝硬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 或懷孕(尤其是當併發胎兒脊髓缺陷或其他異常的時候)等也會升高 |
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 | 0-2.9 ng/mL | 反映肺癌、胃癌、大腸癌、卵巢癌、乳癌等,長期吸煙人士的CEA數值亦可能過高 |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 | 40-49歲:<2.5ng/mL 50-59歲:<3.5ng/mL 60-69歲:<4.5ng/mL >70歲:<6.5ng/mL | 指數高除了反映前列腺癌外,亦可能代表一些非惡性疾病如前列腺肥大 |
CA125 | 0- 35 U/mL | 用作檢測多種婦科癌症,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子宮頸癌等。 另外,如碰上月經或一些婦科疾病,也會導致該指數升高,包括骨盆腔發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等 |
CA19-9 | <37 U/mL | 非惡性腫瘤如卵巢囊腫、子宮肌瘤、膽結石等;亦可反映胰臟癌、大腸癌、胃癌 |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 (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HCG) | 0.02-0.8 IU/L | 指數會用於驗孕,亦反映卵巢癌或睪丸癌等 |
CA 15-3 | </=30 U/mL | 反映乳癌、肝炎、良性乳房腫瘤等 |
癌症指數高並不一定代表患癌,當身體處於發炎狀態,例如腸胃炎、皮膚發炎、良性腫瘤、懷孕或有吸煙習慣等,都有可能令癌症指數升高。
醫生會為癌症病人定期覆檢癌症指數,若指數越低,即反映治療成效越顯著。
一般並不需要定期檢驗癌症指數,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若屬於癌症遺傳基因的高危人士或癌症病人,則應根據醫生建議,定期檢驗癌症指數以監察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