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大部分甚少對人體造成傷害的大腸桿菌菌株,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種可以產生強烈毒素,並引起嚴重食物傳播疾病的細菌1。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屬 O157:H7 型大腸桿菌,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1。如患者不幸患上這細菌感染,除了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痛等症狀外,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出血性腹瀉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據多間傳媒報道,瑪嘉烈醫院疑似出現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群組共有三名患者,當中一名年約 30 歲的腫瘤科男醫生不幸離世。據了解,該名男醫生在 2 月 4 日發病,於 2 月 6 日入院治療,及於 2 月 7 日離世。
根據初步化驗結果顯示,其中一名出現輕微症狀醫生的糞便樣本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呈陽性,但包括離世患者在內的兩名患者則呈陰性反應。綜合臨床和流行病學資料,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認為此群組個案可能與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有關。
就此,衞生防護中心聯同醫院管理局及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繼續調查事件,研究感染源頭是否因進食受污染食物,或是透過污染的環境人傳人。
另外,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三名患者在醫生辦公室共用的洗手間都有機會是傳染途徑,而衛生防護中心亦從腫瘤科辦公室及洗手間等患者曾到過的地方抽取多於 40 個環境樣本,以查出感染源頭5。
一般來說,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傳播途徑如下1,2,3:
傳播途徑 | 例子 |
受污染食物 |
|
受污染水源 |
|
動物接觸 |
|
糞口傳播 |
|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不會經空氣傳播,該病菌亦非呼吸道感染,因此一般病人在醫院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機會很低。
袁國勇亦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是難以在環境乾燥下存活。基於醫院環境乾燥,而且本地醫護人員的衛生意識相當高,相信該病菌在香港引起大規模感染的機會較低。
不過,他亦指出很低病菌量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已可造成感染,而且它對酸性有一定的抵抗力,胃酸也不能將其完全殺死。若期間服食了抑制胃酸的藥物,受該細菌感染機會則更大。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的潛伏期約為 3 – 8 天,當中多數患者會在 3 – 4 天左右發病。
如不幸患上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通常會出現以下症狀1,3,4:
如病情嚴重,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可以導致死亡。
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平均每年只有 0 – 6 宗感染個案,其死亡率亦低於 5 %,更甚少導致健康成年人死亡6。
就瑪嘉烈醫院出現疑因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感染,並於短時間內致死個案,袁國勇表示該個案屬於罕見,當局需要進一步調查死因,例如是否因化學藥物影響或受自身免疫疾病影響。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主要以支援性治療。例如如果患者出現嚴重腹瀉,是應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以舒緩症狀。
不過,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是不可用抗生素作治療,因為抗生素有機會反而導致溶血性尿毒綜合症,病人亦不應自行胡亂服用抗生素3,4。如患者出現溶血尿毒症,就需要進行輸血治療1。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大家應透過以下方法預防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