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婦經過懷胎十月、產程耗傷氣血、產後又需餵哺母乳、照顧嬰孩等等,這一連串變化都令身心有急遽轉變。而產後的休養正有助身體及子宮恢復,故有產婦「坐月」的習俗,稱為「產褥期」,過程約 4 至 6 週。不只是華人,連日本、韓國、南美洲都有此習俗。
通常為一個月,如果條件許可為三個月。
產後腹部仍會有疼痛情況,是因為子宮仍處於收縮狀態,可以服用醫生處方的止痛藥。按摩小腹及餵哺母乳都會有助子宮收縮,回復正常大小。
惡露約 2 至 6 週乾淨,第一週惡露是鮮紅色,之後轉為淡紅色。
不論是自然分娩還是剖腹生產,產後或多或少都會有傷口。為了避免傷口感染,應盡可能保持身體清潔與乾爽。
產婦在整個坐月時間都需爭取時間臥床休息,有助關節﹑腰椎和整體氣血的恢復,應趁嬰兒睡覺時休息;避免過度說話(傷氣)及過度用神(如過度使用電話電腦﹑閱讀則有機會傷血)。少食多餐﹑待胃口慢慢恢復;多飲用炒米茶及湯水;適量做產後運動。
產婦氣血虛弱的狀態﹑照顧新生兒的煩亂和壓力會影響情緒變得波動,家人應留意及加以支援。
每位產婦體質都不一樣,不一定全部都是虛寒,也有熱性體質或者出現虛不受補的情況。應視乎個人情況選用合適的藥膳和湯水。
由於準備臨產,產婦身體關節會變得柔軟鬆弛,而產程耗傷氣血,抵抗力弱,關節容易受風濕寒邪入侵出現痠痛或因姿勢不正確而受傷,正好呼應中醫的「產後百節空虛」。古時生活環境沒有自來水及熱水,婦女多用井水或溪水洗澡,其寒涼之性會入侵身體,故「不能洗頭沖涼」的習俗流傳下來,現時生活條件已大幅改善,只要用熱水(配合薑皮水等)沖涼或洗手﹑盡快抹乾﹑避風﹑吹乾頭髮就可以。
同樣道理,避免吹風是避免風寒濕邪影響產婦,但香港的夏季炎熱而潮濕,產婦無需因此夏天而禁開冷氣,應選用舒適溫度﹑避免當風而吹﹑穿著薄的長袖長褲就可以。
容易引起子宮下垂及滲尿,應盡量避免。
首 1 至 2 週:應服用性質平和﹑健脾益氣的湯水,以利脾胃及消化功能恢復
第 3 至 4 週:胃口恢復後,可逐步加入補益氣血的湯水和藥膳。
12 朝後:可由少量開始服用薑醋﹑豬手,如惡露無大量增多或燥熱跡象,可逐少加量。
餵哺母乳的媽媽,無論未上奶﹑上奶後,要留意花膠﹑海參﹑豬手相關的菜式和湯水容易造成塞奶或乳腺炎,要少量服用,不宜服用回奶食物。
正如上文所述,女性「產後百節空虛」。如果在產後首一兩週多有汗出淋漓的情況,就代表身體極虛,故使用性質辛溫、祛風活絡作用的沖涼包,可以預防產婦受風受寒。
同樣,產婦在身體極虛的情況不宜飲用清水,炒米茶有健脾益氣、開胃生津作用,而其他代茶則有補益氣血作用。
產婦在整個坐月時間都需爭取時間臥床休息,應趁嬰兒睡覺時休息;少食多餐,待胃口慢慢恢復;多飲用炒米茶及湯水;適量做產後運動。
順產可以按摩腹部有助子宮收縮、排出惡露。家中應有其他成員陪同及支援,如有不適應盡快就醫。
沖涼後或每次如廁後用沖洗器及暖水沖洗下陰,由前至後抹乾就可以。勤換產婦衛生巾保持乾爽。
現在的剖腹產手術後多使用防水物料膠布,正常沖涼抹乾就可。需持續觀察傷口有無紅腫熱痛等發炎症狀。
1 至 3 個月不等,母乳媽媽來經有可能延遲,也有可能照樣來潮。無論有無餵哺母乳,都需要適當避孕。
6 週至 3 個月不等,視乎產婦狀態及子宮恢復情況。
葉麗斌註冊中醫師
註冊編號: 006375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