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的學名為「銀屑病」,當患者的自身免疫系統出現異常,令皮膚更新周期比一般人快,增新的皮膚細胞則會形成紅腫斑塊,並被銀白色皮屑所覆蓋。嚴重時可佈滿全身或長出膿胞。
牛皮癬在香港的病發率約為0.3%,發病的高峰期為20至30歲和55至65歲。患者難以完全治癒,將終生受影響。
現時牛皮癬的具體成因尚未清楚,然而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都會引致皮膚的免疫細胞發炎,令皮膚加速製造新細胞,形成牛皮癬斑塊。
普遍患者的皮膚會出現銀白鱗狀的紅色斑塊,看起來像是皮膚粗糙乾燥,與周邊正常皮膚有明顯分別。斑塊的大小和形態各有不同,受影響皮膚會感到痕癢或疼痛,常見於以下位置:
牛皮癬大多對稱出現,亦有機會遍佈全身及長出膿疱。
不同類型的牛皮癬之病徵及出現的位置亦稍有不同,以下更具體的分類可作參考。5種類型中又以斑塊狀牛皮癬最為常見。
牛皮癬亦會影響關節,引發5類牛皮癬關節炎,當中以「遠端性關節炎」及「寡關節炎」較常見:
患者會出現關節紅腫、發炎、晨僵等病徵,令關節無法靈活活動,與類風濕關節炎相似,但此病會侵蝕關節和導致骨質增生,有機會令關節永久變型。
除了牛皮癬關節炎外,牛皮癬有機會引致心臟和腦部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和中風等致命疾病,亦有醫學研究證明牛皮癬患者有較高機會患上其他免疫系統疾病,如虹膜炎和發炎性腸病。
此外,有本地研究指出,25%牛皮癬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對日常及社交生活造成影響。
醫生一般會以臨床診斷方式,透過詢問患者徵狀,檢查皮膚和指甲來診斷牛皮癬。醫生亦有可能會進行皮膚組織的病理檢測,以排除濕疹或其他皮膚病。如果懷疑患者有牛皮癬關節炎,則會進行血液測試、關節液化驗、X光檢查或磁力共振等,以作進一步診斷。
現時尚未有方法完全根治牛皮癬,但可進行多種療法以舒緩徵狀,一般分為以下4種治療方案:
患者可選用外塗藥霜或軟膏,常用的外用治療藥物包括焦油劑、含地蒽酚(Dithranol)、類固醇藥霜、維他命D衍生素、維他命A衍生素等。選用哪種藥膏則視乎牛皮癬的種類和病情而定。
如外敷藥物沒法控制病情,或牛皮癬範圍廣泛,醫生或會處方口服藥片以抑制免疫系統,緩和皮膚細胞更生速度。常見的藥物有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阿維 A (Acitretin)、環孢素 (Ciclosporin),這些都有嚴重副作用,必須經醫生處方才可服用,懷孕期間切勿服用。
生物藥物是較新的牛皮癬治療方案,一般用於嚴重牛皮癬患者,或曾嘗試其他療法但仍無效的患者。藥物主要控制患者的免疫系統,成效可能較其他治療好。生物藥物是液劑,可透過皮下注射或靜脈注射,常見藥物包括依那西普 (Etanercept)、阿達木單抗 (Adalimumab)、英夫利西單抗 (Infliximab)、優特克單抗 (Ustekinumab)等。
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牛皮癬類型及影響範圍,建議患者接受紫外光治療,透過紫外線的能量局部抑制過分活躍的皮膚免疫系統。常見的光學療法包括UVB紫外線光效治療、或會配合焦油劑治療、補骨脂素配合UVA紫外線光效治療等。療程劑量及次數因病情而定。
牛皮癬並非傳染性疾病,是由於免疫系統失去平衡所致,並難以完全根治。然而,癬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由寄生於皮膚的真菌引致,可以透過藥物根治。
雖然牛皮癬都會出現皮膚炎症,但它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屬於慢性疾病,很難完全斷尾。醫生會透過發病的分佈和位置來作判斷,牛皮癬一般會影響頭皮、髮線以至耳朵附近位置,亦有機會影響指甲,引致變型、出現坑紋和出現斑點等。此外,醫生亦會透過家族病史等不同因素來判斷是否患上牛皮癬,而非其他皮膚病。
患者可通常日常護理並注意以下事項,來避免病情惡化和舒緩牛皮癬帶來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