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的學生非常優秀,大部份來自於本港數家著名學府,他們同時修讀資訊科技、金融工程、經濟,並已計劃於大學的暑假期間分別在金融機構及科技公司實習各兩年,為加入金融科技行業作出充分準備。
若金融科技企業或傳統的金融機構欲成立金融科技部門等,他們志在必得,「須知機會留給有準備的人」。
目前中美為全球科技發展最迅速的兩大國家,香港背靠中國,必須留意中國的科技發展直接影響香港各方面的機遇,中國在2000 年科技投資只有100 億美元,至2018 年已達3,000 億美元,18 年間上升30 倍,佔中國GDP 2.5%;這是歷史數據,未來又如何?
中國未來欲5 年投資1.5 萬億美元於科技研發,冀望追趕美國晉身全球領導者地位,內地各大城市的政府包括北京、上海及其他10 個城市在2020 年上半年大約投資9,350 億美元於未來科研方面,這些研發將集中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一般認為包括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領域。
各位讀者應細想這新七大領域科研發展對相關產業鏈的影響,未來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將產生哪些革新?夢想未來的場景如何?如何把握此機遇?
香港早已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再配合科技發展,合併成為金融科技,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一如袁天凡先生所述,全球只有兩個國際金融中心,分別為香港及倫敦,隨著中國市場日益開放,外資不斷透過香港進軍中國,香港勢將超越倫敦成為全球首席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現有8 家虛擬銀行及數家虛擬保險,日後還有虛擬MPF(現稱積金易),但香港缺乏足夠的金融科技人才滿足這些新興虛擬金融機構的需要,一眾金融科技企業求才若渴,不但以高薪厚職吸引人才,亦應設有股權獎勵制度,未來科技迅速發展推動快速增長,從大灣區擴展至一帶一路等,預料企業價值必定水漲船高,若未來上市的話,股價升幅更可觀,預計金融科技從業員收入和增長高於其他行業。
年青人在新經濟行業工作後,非常了解相關的上游、下游企業及競爭者,年青人較多接觸及容易接受新經濟股,隨著他們投身工作後,並漸漸變更為投資於新經濟股時,相信其投資勝算更高,可望達致雙向發展及雙贏,較容易對個股更具獨到看法,締造長線大幅獲利機會;除個人工資外,還有花紅、升職機會、股權及自己個人投資全數投入於新經濟裡,相信較一般人提早累積充足的第一桶金,可以更迅速發展自己感興趣的事業,甚至提早達到財務自由!
另一方面,各位宜加入國際金融科技認證組織,如金融科技師學會(Institute of Financial Technologists of Asia,IFTA)等,取得金融科技師(AFT)及認可金融科技師(Certified Financial Technologist,CFT)認證,透過國際性專業組織可於香港與來自不同行業、卻具有相同專業的人員及精英交流,更可以參加地區性及國際地相關組織,進一步與其他國際專才交流,不斷吸收嶄新的全球專業知識及相關行業發展,還可擴闊視野和建立不同領域的人脈,或可為未來創業物色適當的合作夥伴。
熊市更佳,只要此行業能翻身,(日股從1990 年代至今未能翻身,便不能利用此方法),假設自2000 年1 月1 日起每月投資100 美元於科技ETF Invesco QQQ,至2019 年6 月1 日總回報為436.18%;
無懼牛或熊市,不論股價多少,每月定期購入1 股,同期回報為306%;
此方法最簡單,但必須符合三個準則—「看得準、守得住、守得穩」;
尤以藉某些壞消息之機購入更划算。
首兩個方法的投入豐儉由人,但因要紀律而每月平均購入,不需理會市場波動,心情不易受影響,達致「財不入急門,卻能放長線、釣大魚」!
首方法的回報適合上落市及波動市,記得2000 年納指高位達5,100 點,後於2001 年大挫至谷底1,100 多點,隨後熊市反彈,至2015 年5 月才翻身及超越5,100 點及確認牛巿,平均成本法最適合於前15 年走勢,長期有機會於低位購入,故熊市愈長久愈佳,投資者必須守紀律及持之以恒,若能於低位一注購入,獲利空間必較多,能否翻身(返家鄉)極為重要,像納指繼續成為大牛市最佳,否則,如日股從1990 年代至今(逾30 年)仍與高位38,000 點相距甚遙,各位宜分散兩、三項投資,因屬集中及長期投資,必須不斷監控及修正。
相反地,價值平均法最適合於長期牛巿及投資於增長股,「不怕買貴、最怕買錯」,鑑於長線不斷看升,納指在過去廿年中,只有近五年屬牛市,故表現反而遜於平均成本法回報約1 倍;若未來科技股繼續牛市,相信表現或可能逆轉,各位必須留意,兩種策略各有不同之處,甚至可以靈活地交替運用,視乎股市屬熊或牛市!
本文章內容改篇自由龐寶林先生撰寫,天窗出版社出版的《新經濟制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