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投資,萬賢認為,從理論的角度則反而偏向簡單,即在某一領域進行成本投入,在可預見的時期獲得盈利或資本增值,這種經濟行為,我們稱為投資。
然而,現今生活之中,很多時候,投資的意義既可以模糊亦可以明確,可以拍拉圖式的口吻地說,選好另一半也是一種投資,也可以很企業化地,說明追求特定的回報率才是投資。
萬賢認為,不投資是可以的,只要你不怕蝕底。當然,我們不應要求人人都要認識投資,但基本的理財知識若有的話,用最保守的方法亦可以做不少投資了。其實,現時就算你不投資,放在銀行,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戶口不時都有些許利息收入。
說說不投資有哪些「蝕底」的地方吧。首先,通脹,這個看似離你很遠,但其實每天都在發生的字眼。最近,不少港人都愛北上消費,無他,工資不漲,物價騰飛,去物價較低的地方消費確實能對抗部分通脹,但長遠來看,抗通脹最有效的方式仍是投資增值。第二,喪失財務自由的機會,可能部分讀者覺得自己離財務自由很遙遠,其實現時我們通過互聯網,已經開始陸續出現不少增加被動收入的機會,若財富能不斷增長,財務自由不是難事,最重要的是,還可以尋夢,不需要等待中年才驗證好聲音。
萬賢認為,大部分有不想投資觀念的人是缺乏了正確的投資觀念,近年的確騙案新聞頻增,加上本港股市不爭氣,很多人擔心風險多於投資,因此卻步。其實,投資是可以從小及少做起,小指的是年紀,少指的是金額,萬事起頭難,但想到不同階段的目的時,這種推動力卻不少,從增加被動收入開始,到儲錢置業,再論財務自由,以及提早退休等,都是一個過程的不同結果,有些人快一些,有些人慢一些,但不開始的話,只能原地踏步,因此,了解自己的需求,制定投資目的才是上策。
萬賢上述都提到,不排除抗拒投資的人是害怕風險,但我們應該清楚一點的是,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投資是需要做功課,可能有人會話,做功課都會有風險,無錯,萬賢並不反對這個觀點,然而,錯在哪裡、如何錯、錯的概率等等,這些都是做研究的時候應該思考的。通過思考,我們了解投資的多個角度,而不像投機,隨時有 Total Loss(全盤損失)的風險,而且有時投機容易有羊群效應以及一知半解,反而投資能靜下心來研究,即使錯過短期的回報,但長期而言,做好功課的投資是成功的一半。
萬賢認為,根據收入的提升及年紀的增長,資金的配置開始要往風險資產傾斜,即不能全是現金,適當地分配到如股票及其他資產的比例要提升。現時,趨勢上來說,比特幣等虛擬資產近年在發達國家亦開始成為富豪階層喜愛配置的一種類型,當然萬賢不是建議大家配置虛擬資產,只是想講講趨勢上,資產無論高風險或低風險,都是需要考慮配置的。
現時在內地,隨著餘額寶的興起,當地人亦熱衷於將閒錢放進餘額寶,隨時可取,但放進去又可以賺,都算是配置的一種,全現金的比例在當今可謂少之又少,當然,我們此處談論的基礎仍是有閒錢,若是等著救命錢,或者生活逼人,萬賢則認為先解決基本需要,然後再談投資吧。
萬賢認為,只投資一種資產或單一個股,我們一般叫All In,其實是比較愚蠢。萬賢的理解是,這是在提高風險,嚴格來說,不算是投資了,因為沒有留後路,亦沒有分散的可能。因此,萬賢絕不建議。有些人可能以信仰論反擊。當然,有錢開飯那是常識了,這裡談的重點是回報與風險要取得平衡,因此分散風險是必要的事項,在投資的世界裡面,風險更重要。
股票是有價證券,發行股票的是股份有限公司,以此證明投資者有股東身份、權益,並因此有望獲得股息及紅利等回報。看過《繁花》都知道,有時候,股票得來不易,而那個時代的股票正是內地金融市場的雛形,好處不言而喻,以有限的資金換取一份等待公司成長的權利,當然,風險亦跟該公司及宏觀的經濟掛鉤。
期權是一種金融合約,這種合約主要賦予持有者一種權利,這種權利是在特定時間或約定日期,以預設的執行價格,購買或出售一種特定資產。當然,期權可以掛鉤的標的範圍廣泛,如股票、債券、貨幣等,因此,期權實際上是這些標的物的金融衍生工具。期權的好處自然是以小博大,但風險上有機會損失慘重,亦有機會是有限的虧損,有機會再與大家詳談。
基金,某程度是一種團購,只不過基金通過發行基金單位,集資後由專業的團隊進行打理,這些團隊一般由多個投資經理進行決策。當然,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平衡投資風險及將收益最大化回饋基金持份者。基金的投資領域常見有股票、債券、房地產等,由此衍生的是不同的風險及回報。基金的好處在於節省時間,但風險卻與專業團隊及基金相關的標的物產生關聯。
債券也是一種金融契約,發行方一般是政府、企業等,目的是向社會集資,但承諾的回報卻是固定的利息,及按特定時間歸還本金。債券的好處是長持的話有穩定的回報,成為多數人配售上考慮的優選,但風險卻是債券若掛鉤的標的物不夠穩定,隨時有機會違約,或債價波動太大導致短期虧損。
衍生工具亦是一種金融合約,而實際價值會與相關的資產表現掛鉤。好處最簡單直接的說明是,以較少的金錢承擔較大的風險,但同時風險伴隨,有機會導致本金亦會全部損失。
萬賢認為,商品是有價值的勞動產品,基本定義有三個,一是能夠交換、二是能滿足人的需要、三是出售能得到貨幣。如果偏向理論的話,則參考恩格斯的總結,商品首先是私人物品,該私人物品為他人的消費,即為社會的消費而生產時,它們才成為商品,最終通過交換進入社會的消費。商品交易好處多,最大好處是造就全球化,風險自然是商品的質量等,但說到底都是逐步完善監察的過程,從而減少風險。
參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解釋,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即央行等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券。簡單來說,外匯都要有強勁的擔保,才不會大幅波動。好處自然是我們在全球化的世代,得到一個便捷的支付方式,風險是若投資外匯,波動太大會導致本金虧損,及有匯兌損失。
另類投資是一種非主流的投資方式,不像眾所周知的股票、債券、存款等,這些非主流投資有時候並不能直接計算估值,因為購買另類投資的人士無辦法量化他們對另類投資的價值取向。例如,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藝術品、收藏品等,它們的價值難以量化,好處不言而喻,即回報可以無限,但若這些另類投資匱乏信仰者,則虧損可以無限,由於信息不透明的特性,風險可以很大。此外,私募股權及對沖基金等一般入場門檻較高,亦是新興的另類投資。
萬賢就為大家談談幾種熟悉的投資工具。自美國加息後,小時後常聽到爸媽說的「存錢收息」時期又再時光倒流。的確,銀行定存,對於我們來說,最熟悉不過,亦相對安全,皆因保本是這類產品的底線。
定存的息口若覺得並不吸引,可以考慮美國國債,部分美國短債現時仍在息口方面優於部分定存。美股高企,怕高追但看好相關大藍籌的話,這些公司一般都有發債,通常債息都高於十年期美債。
萬賢講了一些風險上較為安全的投資工具之後,以下這幾種投資工具都是比較有一定風險偏好的。
首先是基金,基金不保本,選錯基金經理有時候血本無歸,還有蝕管理費;當然,若選對則皆大歡喜。
第二,是大家熟悉的股票,風險是如何,相信最近幾年股市的表現大家有目共睹。
第三,外匯,資金過小的話,其實用來去去旅行亦可以考下眼光,但如果槓桿太大,無論機構還是散戶,都有爆倉的風險;相反,若看得準,亦可以贏身家,可惜世事如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