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是一種異常的精神狀態,通常表現為妄想、幻覺、思想和言語紊亂等症狀。在思覺失調中,「思」指的是思想的內容和邏輯性,而「覺」則包括了五官所感受到的感覺,如聽覺、視覺、觸覺、嗅覺和味覺。當思想和感覺之間失調時,患者無法正確理解周圍現實的事物,也無法掌控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並且可能表達不清楚,進而引發異常的情緒、語言和行為。
思覺失調多出現在年輕人身上,思覺失調病例發病年齡大多在20至30歲之間,其中男性病發年紀較女性早3到5年。思覺失調並非不治之症,及早診斷和適切的治療可以大大增加治癒率。醫管局引用了部分國際數據,再按香港人口結構比例計算,預計每年約有1300人出現「思覺失調」問題。
出現思覺失調的病徵, 可以是由於以下疾病:
不過醫學界對於思覺失調的成因尚未有明確答案,一般認為是由於腦內的多巴胺失去平衡而造成,導致患者有錯覺、幻覺及妄想等症狀。
除此之外,以下人士患上思覺失調的機會較高,屬於高危群組:
思覺失調患者會在行為、情感及思想上出現異常,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思覺失調會有不一樣的症狀,常見的先兆及症狀包括:
若出現以上思覺失調病徵, 盡快求醫找出實際的病因。 如出現傷害他人或自殺的風險,更應盡快到附近急症室求診。
思覺失調的診斷方法一般由精神科專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向懷疑患者或其身邊人進行詳細詢問相關症狀或病歷,從而作出準確的診斷。另外,為了找出病因,醫生會安排抽血並進行腦部掃描( 例如磁力共振或電腦掃描)作進一步檢查。
藥物治療在思覺失調中有重要的角色, 配合非藥物治療, 患者可以有更好的復原。
1. 藥物治療
大部分精神科藥物是藉著抑制腦內「多巴胺」,使患者不再對周遭的事物賦予錯誤的概念,適當劑量的精神科藥物能夠有效地減退症狀及由症狀帶來的緊張、不安及困擾。
2. 非藥物治療
透過跨專業醫療團隊的合作,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將治療概念融入患者的日常生活,可以協助患者康復。例如,鼓勵患者重返校園或繼續工作, 融入社會。社交技巧訓練和就業輔導,可以減緩患者對事物和工作能力的喪失,同時幫助患者恢復日常生活和工作所需的人際交往技能。
思覺失調病人在病發時未必有能力自我監察或遵守服藥情況,家人或照顧者應提醒患者按時間和劑量服用藥物。在日常生活中,家人可多加鼓勵患者融入社交生活,亦可和醫護人員 溝通去制訂患者的個人化治療方案,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生、心理需求。
雖然遺傳是其中一個導致思覺失調的因素,然而,我們仍可維持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以減低發病率:
思覺失調是一個醫學名詞,代表異常的精神狀態,包括妄想、幻覺、思想和言語紊亂等症狀。;而精神分裂是思覺失調的其中一個成因, 除了以上思覺失調病徵,患者也會有「陰性症狀」,例如情感鈍化、缺乏主動性以及思維貧乏等症狀。
思覺失調的療程長短視乎患者的病情和病因而定,一般需要連續服食數天至數星期起,症狀如幻覺、妄想、思緒紊亂等才會減輕或消退。患者切忌擅自停藥,避免病情惡化。
思覺失調的康復決定於病因。 試舉例, 如果思覺失調是由於濫用藥物引起, 當患者停止濫用藥物, 思覺失調的病徵很大機會會消失。 但是, 如果確診精神分裂症或妄想症, 患者便可能需要長期服用藥物去控制思覺失調的病徵。但即使需要服用藥物,患者積極配合復康訓練,他們一般可以回復常人的生活或工作。
要有效預防思覺失調復發,患者切勿擅自停服精神科藥物,同時亦切忌濫藥。另外,患者應學習如何應付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壓力,可多做運動以紓壓,並與身邊人傾訴和分享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