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心臟由外層含有漿液的纖維囊 — 心包 (pericardium) 包圍著,因漿液能夠減少心臟跳動時的磨擦力,因而幫助保護心臟。在醫學上,心包炎 (Pericarditis) 是心包(即心臟周圍的纖維囊)發生炎症,是常見的心臟疾病。
心包膜有兩層,內層為臟層,外層為壁層,兩層之間如有積水,即可稱為心包積水,而一般健康的成人約有 10 至 30 毫升的心包積水。
心包炎成因包括細菌感染、發炎、惡性腫瘤、代謝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創傷等等。心包積水會阻礙心臟擴張,引致功能受損。 急性積水會導致急性肺水腫,休克或突發死亡。大部分心包積水都是由心包發炎所引致的,炎症越嚴重,心包積聚的水會越多。
心包炎的症狀會因病情的嚴重性而有所不同,其中包括:
- 急性並帶刺痛感的胸痛(刺痛隨呼吸加劇,坐起身或前傾身體會有所緩解)
- 單或雙邊肩膊痛
- 發燒
- 全身乏力
- 呼吸困難
- 氣喘
- 心跳快
- 低血壓
- 下肢腫脹
心包炎的併發症可以十分嚴重甚至致命,包括:
- 心臟填塞 (cardiac tamponade)
- 慢性縮窄性心包炎 (chronic constrictive pericarditis)
心包炎的診斷一般包括病歷查詢、身體檢查、評估測試及影像診斷,若單憑臨床診斷未能找出病因,醫生或會利用以下醫療程序幫助診斷:
- 超聲心動圖 (Echocardiography)
- 心電圖 (Electrocardiogram)
- 心臟磁力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電腦掃描冠狀動脈造影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 心臟肌肉組織切片檢查 (Endomyocardial biopsy)
- 心包穿刺術 (Pericardiocentesis)
- 正電子電腦掃描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血液檢查 (Blood tests)
心包炎的治療方法會因應其嚴重性及感染途徑而有所不同:
- 輕微心包炎有時只需接受醫學監察,毋須治療
- 若屬於病毒性心包炎,醫生會處方消炎藥物去緩解症狀
- 若屬於細菌性心包炎,例如結核菌,醫生會針對該特定細菌而處方合適的抗生素
- 若心包炎的病因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或需服用類固醇或消炎藥物作治療
心包炎有不同的致病原因,常見的成因如下:
- 病毒感染,常見例子如腺病毒、流感病毒
- 細菌感染,常見例子如引起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 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
- 長期或過量服用藥物如抗生素、抗抑鬱藥、心臟藥物、精神科藥物等
- 環境因素如重金屬污染或暴露於輻射例如放射治療
- 疫苗的罕見過敏反應
- 曾患有急性心包炎的人士,約有三成或以上會有繼發性慢性心包炎
- 男士比女性風險較高
- 年輕男士(20至40歲) 比起其他年齡層的風險較高
- 曾經歷心臟病發
- 曾接受心臟手術
- 末期腎衰竭患者
- 癌症患者如乳癌、肺癌
- 受結核菌感染患者
- 免疫系統失調者如愛滋病患者
急性的心包炎來得快速而突然,因此並沒有預防方法;但我們可以減低慢性心包炎的出現及其引致的負面影響:
- 心包炎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盡量卧床休息
- 保持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以預防受到病毒、細菌感染和慢性疾病
1. 接種疫苗會導致心包炎?
目前,復必泰疫苗說明書已列明心肌炎和心包炎是有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之一。
2021 年 9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期間,衞生署曾接獲 40 宗在接種新冠疫苗後懷疑出現心肌炎或心包炎的個案。經審視所得的臨床數據後,其中兩宗個案被認為不屬於心肌炎或心包炎,另外 15 宗個案需要更多臨床資料才能總結其評估。其餘的 23 宗個案涉及 17 名男子和 6 名女子,年齡介乎 12 至 72 歲,21 人曾接種復必泰疫苗,而其餘 2 人則接種科興疫苗。
雖然疫苗注射有機會導致心包炎,但目前專家委員會認為需要就相關的嚴重個案作進一步調查,因此並未確立新冠疫苗與心包炎的明確關係。專家委員會呼籲,在接種復必泰疫苗後的 1 星期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如果市民接種疫苗後,出現可能是心肌炎或心包炎的症狀,如急性和持續性胸痛、呼吸短促或心悸等,則應立即求醫。
2. 一般接種後多久發生?在哪些接種者身上常發生?
根據復必泰疫苗生產商資料,心肌炎和心包炎主要在接種後 14 日內出現,較常在接種第二劑疫苗後發生,患者常為年輕男子。
3. 心包炎與心肌炎的分別
心肌炎和心包炎同為常見的心臟炎症問題,心肌炎炎症發生在心臟肌肉,而心包炎則是心臟周圍組織-外層含有漿液的纖維囊-心包(pericardium)的炎症。
作者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查看更多健康資訊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