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投資時都想低買高賣,但要成功「撈底」才沒那麼簡單!想「捉對市」您先要花大量時間去研究當前市場形勢及經濟趨勢。就算是經驗老練的專業基金經理,亦只有5%的人(即是20人中只有一位)能「捉對市」並有優於基準回報的成績。
搜索一下「平均成本法」,結果顯示,無論您是透過基金經理進行交易,或是自主操作的投資者,它都是受歡迎的簡易投資策略——只需以週、月、季度為單位進行定期定額投資便可。
「平均成本法」旨在避免投資者於「不當時間」入市,導致跌市時承受過大風險,最後「損手離場」。畢竟準確預測市況幾乎不可能(純粹靠運而「捉對市」的情況另計),低買高賣一般很難成功。不過,若採用「平均成本法」投資,投資者就無須耗時費力追蹤市場動態,捕捉入市時機。歷史數據表明,長線的定額投資能拉勻整體買入價格,買入價值更貼近資產公平值(Fair Value),並因不斷投資,能獲得不錯的整體回報。
這種投資策略聽起來好像很吸引!不過,「平均成本法」是否合適所有人並能一招致勝?答案:因人而異。
實際上,市場中有人極力主張這種投資策略,亦有人強烈反對。
在 StashAway,我們的專業投資團隊則認為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上述問題的關鍵,並非要否使用「平均成本法」,而是就您的理財狀況而言,這種投資策略到底適不適合您?讓我們先瞭解以下考慮因素找出答案!
「平均成本法」的「反對派」常提醒各位:「若只抱著資金觀望而不一次性入市,隨時錯過潛在收益」。領航(Vanguard)的研究亦甚至表明,光手持資金不入市,相對一次過於高位入市,失去的潛在回報更大。
然而這種講法卻忽略了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您是否甘願冒險將資金一筆過投入市場?想完美做到一筆過投資意味您要「擇時入市」!一旦「入錯市」又怎辦?想規避這風險問題,在投資前就要計清投資額與您資產淨值的比重。
舉例,您預計將收到10萬港元花紅,或最近承繼了50萬港元的遺產,您需計算手上這筆資金與您資產淨值的比重。只佔10%?或是100%?要是這筆一次性收入只佔您的資產淨值的小部分,譬如10%,那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一次過進場,投資風險會較低。相反,如動用個人資產淨值中大部分資金一次過入市,風險可能會過高。
看看以下例子。
假設,您於2018年一月收到10萬港元花紅,恰好佔您個人資產淨值100%。您於2018年1月26日用這筆錢入市,而市場剛好在您入市後三日進行調整;一旦市況下跌,虧損將佔投資總額的10%,即佔您資產淨值10%! !不過,如這筆獎金只佔您資產淨值20%,那麼損失的10%僅佔您個人資產淨值的2%,對您造成的壓力可能遠低於前者。
因此,為降低風險,若您並未擁有其他投資,我們建議這筆錢最好是以「平均成本法」的投資方式入場。
另外,投資前亦需考慮多一個重點——自己將何時用上這筆錢?若您即將退休,有別於還有30年才退休的年輕投資者,在設定可承擔的風險水平時應更審慎保守一點。因此,我們建議這類投資者採用「平均成本法」進行投資,儘量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水平。
無論您的資產淨值有多少,都可透過月供投資計劃發揮「平均成本法」的最大優勢。與其將每月收入全數存於儲蓄戶口,被動等候數月或數年後一個合適的入市時機,不如每月從收入中撥出部分作定期投資。作為一種長線投資策略,採用「平均成本法」的投資者需按月進行定額投資,按證券價格投資,價高少買,價低多買。
時間就是金錢,別再讓現金白白放於銀行,不如養成規律的投資習慣,撥出部分存款每月投資。要是怕因一時忘記而「斷供」,您更可於銀行賬戶中預設常行指示,每月將定額供款轉入自己的投資戶口。
首先,請確保您每月都能撥出部分存款進行定額投資;其次,無須理會市場價格升跌。別花時間進行「高賣低買」,您唯一要做的就是儘快把現金投資,拉長投資年期!
至於一筆過投資法通常比較複雜,投資前亦需考慮更多因素。無論投資本金是您長時間存下來的一筆錢,或是一筆額外的新收入,您都應評估這筆投資佔您個人資產淨值的比重。若投資額佔資產淨值不足25%,我們通常會將以立即或於數週內進行一筆過投資。相反,若投資額佔淨值比重大部分,則建議採用如「平均成本法」分散幾個月進行投資,減低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