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先生自小就有良好的金錢觀念,並且很有商業頭腦。在6歲時,就嘗試做買賣,分別賣過口香糖、可口可樂、報紙、雜誌,當過派報生,甚至撿球場上打過的高爾夫球來賣,賺了錢也會存起來。曾經有記者向他提問「家長在教導孩子金錢觀念時,最大的錯誤是什麼呢?」,股神回應說「家長有時會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之時,才開始與孩子討論金錢管理,但其實家長可以在孩子念幼稚園時就開始。」
股神認同也了解教育孩子理財的重要性,甚至在2011年時曾協助製作孩童動畫《秘密百萬富豪俱樂部》,而在動畫中,他就是一群學生的導師。不過,有些家長可能會有疑問,小朋友唸幼稚園時就可以學習理財,是真的嗎?抑或只是股神「天賦異稟」而已。另一邊箱,太早跟小朋友「講錢」,會否令他們變得市儈,甚至失去應有的童真?
根據香港投資者委員會於2019年更新的《香港理財能力架構》所示,小朋友在3歲至5歲已對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金錢感到好奇,故已可開始進行簡單的理財教育了。當然,這裡說的教育不是教買賣股票,而是建立基礎的理財觀念,比如說認識硬幣有不同的幣值和養成儲蓄習慣等。以下是不同階段的小朋友,應有的理財行為,供家長們對號入座,看看自己小朋友的「進度」如何。
行為 | |
3-5歲 |
|
6-8歲 |
|
9-11歲 |
|
12-14歲 |
|
15-17歲 |
|
有別於「讀書考試」,理財教育未必需要購買教材,其實最佳的教材可能藏在日常生活裡,從發放零用錢開始。
以3至5歲的小朋友為例,「實物」比較重要,可使用真實貨幣,如1元、2元或5元等,避免電子支付或抽象的數字。在正式購物前,可以在家中玩辨識貨幣的小遊戲,將不同的「價錢牌」貼在某些物件上,從而模仿購物,加強金錢可以交換物件的概念。
如果已經有信心,可以帶孩子到超級市場「實戰」,給他少量金錢,讓他購買他喜歡的物件,比如糖果,讓他親身感受「選擇」,知道決定購買某樣東西就可能沒有足夠的金錢再購買另一樣東西了。同時,可以導入「儲蓄」的概念,是次未用完的金錢,是否可以考慮儲蓄下來?甚或是一起定下一些「購物目標」。為加強儀式感,可送小朋友一個豬仔錢罌。及後,進一步配合定期派發適量的零用錢,就像一個簡單的小循環,鞏固小朋友所學的各種金錢概念。
當然,以上只是淺談,未能覆蓋所有值得學習的理財元素,只是「Kick off」而已,理財教育也沒有絕對的公式,家長宜根據小朋友的實際進度和情況加以調整,更重要的是接納和包容的心態,比如小朋友可能會丟失金錢或購買不需要的物品,這些都是必經的學習階段。總之,記著巴菲特先生的「忠告」,理財教育愈早開始愈好!
以下內容由Bowtie提供,與本文作者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