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明是指視力喪失到無法進行日常活動的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標準,失明通常分為兩類:
視力損失的程度通常通過視力測試來衡量,若最佳矯正視力低於20/400,即被認定為失明。
失明的成因眾多,可分為先天性失明和後天性失明:
後天性失明通常會有一些前兆,特別是眼疾引起的失明。常見症狀包括:
若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錯過治療時機。
診斷失明需由眼科醫生進行專業檢查,常見方法包括:
失明的治療取決於原因,以下是常見方法:
雷射治療用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防止血管異常生。
對於無法治療的失明,以下輔助工具可以幫助失明人士能夠幫助他們更獨立地生活、工作:
盲杖是失明人士最基本的輔助工具之一,用於在行走時探測障礙物和地形變化。盲杖有不同的長度和材質,可以根據個人需求和環境選擇,例如輕便的折疊式盲杖適合城市使用,而較長的盲杖則適用於戶外開闊區域。
導盲犬經過專業訓練,能夠帶領失明人士安全行走,避開障礙物,並在需要時提供方向指引。除了實用性,導盲犬還是忠實的夥伴,為失明人士提供情感支持。不過,養導盲犬需要一定的經濟和時間投入。
點字是一種通過觸摸閱讀的文字系統,失明人士可以利用盲文閱讀書籍、標籤或文件。此外,點字打字機和點字顯示器等設備進一步幫助他們進行書寫或操作電腦,提升學習和工作效率。
語音軟件能將文字轉換為語音,讓失明人士聽取電子郵件、網頁內容或文檔。
許多專為失明人士設計的應用程式大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例如,導航應用提供語音路線指引,物體識別應用能描述周圍環境,語音助手則協助操作手機。
智能家居設備如智能燈光、智能門鎖和語音控制的家電,讓失明人士能通過語音命令管理家居環境。
穿戴式設備如智能手錶和智能眼鏡,提供語音導航、物體識別和文字閱讀功能。例如,一些智能眼鏡能通過攝影機掃描環境並以語音描述,幫助失明人士更好地感知周圍世界。
在公共場所和交通工具中,無障礙設計如盲道、語音提示(如地鐵站的到站提醒)和觸摸地圖,能幫助失明人士更安全、獨立地行動。這些設施雖然不是個人攜帶的工具,但對日常生活同樣重要。
雖然後天性失明無法完全避免,但以下方法可降低風險:
Bowtie最新推出的 Bowtie 仔女成長危疾保 保障76種在香港確診的基因疾病、先天性及兒童疾病,並按疾病及醫療情況的嚴重性、死亡率及對生活/發展的影響,一筆過提供不同比率的賠償保障,填補現有醫療保障未能保障 BB 剛出生的醫療情況、先天性及基因疾病的缺口。
如受保人在眼科註冊專科醫生發出的眼科報告確診失明^,Bowtie 將會提供最多一筆過 $50 萬的賠償。
另外,Bowtie 仔女成長危疾保亦有以下特色:
子女成年後,父母更可以為子女轉換至 Bowtie 危疾保,為子女加大保障!
如果以上述提及的白內障手術(白內障超聲乳化手術連人工晶體植入)及青光眼手術(青光眼手術治療包括置入植入物)為例,兩者均在自願醫保手術表下屬「中型手術」,保障額如下:
Bowtie 自願醫保 – 標準計劃 | Bowtie 自願醫保 – 靈活計劃(基本/升級) | Bowtie Pink 自願醫保 | |
病房及膳食 | HK$ 750/日 (每年最多 180 日) | HK$1,200 – 2,300/日 | 全數賠償2 |
主診醫生巡房費 | HK$960 – 2,000/日 | ||
外科醫生費 | HK$12,500/次 | HK$15,000 – 22,500/次 | |
麻醉科醫生費 | 外科醫生費的35%* | HK$5,300 – 7,900/次 | |
手術室費 | |||
入院前或出院後 / 日間手術前後的門診護理1 | HK$ 3,000/年 (每次 HK$ 580;前一後三#) | HK$ 3,000 – 6,400/年 (每次 HK$ 900 – 1,300;前二後三#) | 全數賠償2; 前一後三# |
雜項開支 | HK$ 14,000/年 | HK$ 18,000 – 26,000/年 | 全數賠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