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教導小朋友理財,到底有沒有甚麼標準可以參考呢?其實大家可以參考投委會的「理財能力架構」,該報告闡述理財能力所涵蓋的範圍,包括知識、技能、態度、動機及行為多方面,此架構描述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應該擁有的理財能力。
以 3 至 5 歲的小朋友為例,應具有基本的理財態度,包括接受別人給予物品時會懂得感激、與有需要的人分享物品時會感到快樂、當額外付出努力並獲得認同時,會覺得有成就感和尊重他人物品的擁有權。同時,他們對日常生活中使用金錢會感到好奇。換言之,從幼稚園起,已經可以開始教他們理財,而一年一度的利是錢也是一個良機讓小朋友認識金錢。
雖說處於幼稚園階段的小朋友已經有基本的理財概念,但他們並未能完全明白金錢的運用,所以不必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可以考慮從利是錢的本質說起,從而建立健康的觀念。家長可告訴小朋友利是錢的意義,背後代表的是長輩的心意和祝福,不應把銀碼看得太重,更需要有感恩之心。
理財教育更加可以由「逗利是」前開始,比如在封利是時,邀請小朋友友參與部分的工作,從中知道沒有從天而降的金錢。至於新年過後,小朋友「結算」利是錢時,家長應視乎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決定是代子女保管利是錢,或者因應家庭經濟需要而回收子女部份的利是錢。
父母應借此機會與小朋友「談錢」,讓子女知道父母作這個決策的原因。事實上,家庭是一個整體,利是錢用於補貼部分的家庭開支實屬正常,一起做好家庭的理財也是大家的責任,最重要是坦誠溝通,「談錢」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學習理財最好的方式當然是從生活中實踐,故「有錢過手」也很重要,所以在許可的情況下,可以將部分的利是錢交到子女手上,並一齊討論如何分配。在小朋友的階段,可逐步教育他們以下四個金錢的用途:
儲蓄 | 認識儲蓄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先將部分利是錢撥作儲蓄,供未來使用,並製定一些目標,令他們逐步養成儲蓄的習慣。 |
消費 | 扣除儲蓄的金額外,餘下的利是錢可以讓小朋友購買他們希望買的東西,並籍此解釋「需要」和「想要」的分別,並知道甚麼是「量入為出」。 |
投資 | 對於較年長的小朋友來說,可以讓他們知道銀行戶口的操作,以及甚麼是利息,知道「延遲消費」的好處。 |
捐獻 | 鼓勵小朋友於利是錢中撥出部分作慈善捐款,培養他們的同理心,體會「施比受更有福」。 |
家庭和小朋友一起商量了相關的計劃後,應給予他們一定的自主權,並從旁指導和協助。即使小朋友有不恰當的地方,也是在有限的空間下犯錯,從錯誤中學習也是學習,故不用過於緊張。
現代財富管理觀念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環節,就是風險管理,最常接觸的工具就是保險。事實上,很多家長都會為小朋友準備保險,小朋友「上繳中央」的利是錢用於補貼家庭開支,而保費也是家庭的開支之一。家長可以藉此和他們一齊繳交保費,並教育他們保險的概念和基本的原理。
現時網上投保很簡單,安坐家中也可以投保或繳納保費,足不出戶也可教育小朋友相關的概念。如此一來,「利是錢」可謂一物多用,小朋友享受到新年喜悅和消費的樂趣,同時又是學習理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