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供公營醫療網絡,原意係為市民提供基本門診同住院保障,唔少市民認為一旦患上頑疾,去公立醫院求診就得,使咩買醫療保險。
不過,隨住香港人口不斷增長,最近新聞都有報道講到,公立醫院長期人山人海,負荷近乎「爆煲」。大家如果想單靠政府保障你嘅健康人生,恐怕就未必能夠如願啦!
隨住香港人口增長同老化,公立醫院輪候人數長期「逼爆」,就好似剛剛過去嘅冬季流感高峰期,急症室輪候時間最長要成8個鐘,最短普遍都要等2個鐘。就算能夠順利住院,病床佔用率經常超過100%,個別醫院更加去到成120%,即使係兒童病床都接近100%。面對病人逼爆情況,醫生護士廢寢忘餐,難免影響醫療質素。
如果患上長期病患,覆診時間短則半年至1年,長則要等成3年咁耐,有機會延誤病情。如果自己擁有一份醫療保險或自願醫保,就可以喺公營醫療以外獲得更多選擇,保障自己同家人健康。
唔少人都恃住後生,以為患病要「入廠」嘅機會好微,但其實都市人飲食失衡,又要面對沉重壓力,隨住年齡上升,唔少病痛都喺步入中年之後出現。
根據醫管局公佈 2016 年嘅數據顯示,癌症數字不斷攀升,當年總共有31,468人患上癌症,創歷史新高,超過14,000人因癌症而死。公營醫療網絡的確能提供最基本的保障,但未必能提供最舒適嘅治療,以癌症為例,患者接受化療等傳統方法醫治,要承受極大痛楚。
如果想加快康復步伐,就需要龐大嘅「水喉」支付藥費。根據醫管局「藥物名冊」,只有標準藥物至可以獲得資助,唔少頑疾藥物都未納入安全網,例如抗癌嘅標靶藥物,費用往往以5位數字起標,患者同家人需要繳付巨額支出先至可共度難關。
雖然社會上有社福基金支援有需要家庭,但對於患病人士嚟講仍然係杯水車薪。為咗避免家人因自己患上頑疾而揹上沉重負擔,儘早趁健康時供一份比較全面嘅自願醫保,就可以終身獲得保障,幫你分擔咗唔少未來可見嘅風險。
以2017年為例,全球基本通脹率平均係1.7%,但根據Willis Tower Watson 喺2018年做嘅全球醫療趨勢研究,全球同年醫療服務費竟然升咗成4.8%,通脹足足係基本消費嘅3倍有多!因此,唔想捱貴醫療費嘅話,及早買一份啱自己嘅醫療保險的確係好緊要。
你或者會問,咁每個月咪要花多一筆錢嚟買醫保?其實,喺2019年4月推出嘅自願醫保計劃設有提供較高保障嘅「靈活計劃」之餘,亦提供收費較低廉嘅「標準計劃」,保障範圍涵蓋住院、門診手術,以至精神健康治療,為保險市場提供更多選擇。大家可以根據自己嘅負擔能力,喺保險產品中物色最適合嘅醫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