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儲蓄保險顧名思義就是結合儲蓄功能及醫療保障的保險產品,這類保單其實是儲蓄型人壽加上一個「醫療戶口」的產品,但目前這類產品在香港已相對罕見。
利用儲蓄型人壽保單,此類產品的客戶可以透過特定年期的定額供款,滾存現金價值,整體回報由保證回報及非保證回報組成。在提供人壽保障的同時,保單亦設有「醫療戶口」,提供一定的醫療保障,包括住院賠償、手術賠償、出院後及手術後賠償、意外賠償及住院現金賠償等。
另類的醫療儲蓄保險?
除了以上所說綜合人壽、醫保、儲蓄的產品,其實不少已投保的朋友,或保險中介人口中的「醫療儲蓄保險」可能只是「醫療保險」加「儲蓄壽險」。事實上,過往曾有保險中介同時為客戶投保醫療保險(如自願醫保)及儲蓄型人壽保單,並聲稱儲蓄壽險所發放及滾存的紅利,日後將足夠支付醫保保費,令投保人可於一定年期後「供斷」醫保,這亦是我們曾介紹過的醫療融資概念。不過,要實現醫療融資,其實有不少限制,其可行性亦備受個別意見質疑。
受保人背景 | 40歲男性 |
保費供款期 | 15年 |
每年保費 | 5,124美元(折扣後) |
投保保額 | 20萬美元 |
每次住院最高賠償額 | 4萬美元 |
身故賠償 | 以較低者減去欠款(如有)為準:
(最低賠償為1,000美元) |
住院賠償 | |
每日住房費(每日)(最多120日) | 400美元 |
每日醫生巡房費(每日)(最多120日) | 400美元 |
深切治療病房費(每日)(最多60日) | 1,750美元 |
住院專科醫生診費 | 1,750美元 |
住院雜費 | 4,000美元 |
陪伴附加床位費(最多120日) | 全面受保 |
精神疾病治療 | 9,000美元 |
手術賠償 (實際賠償限額視乎手術複雜程度而定) | |
手術費 | 最高 23,000美元 |
住院手術費 | 最高 23,000美元 |
門診手術費(每病症/受傷) | 最高 11,500美元 |
麻醉師費 | 最高 8,000美元 |
手術室費 | 最高 8,000美元 |
出院後及手術後賠償 | |
出院後脊椎治療及物理治療 (每次;於出院後60日內,最高10次,限每日一次) | 250美元 |
手術後每日家中私人看護費 (每次;於出院或接受門診手術後60日內,最高30次,限每日一次) | 250美元 |
意外賠償 | |
意外受傷額外賠償(每次意外) | 3,000美元 |
意外緊急門診治療(每次意外) | 4,000美元 |
每日住院現金賠償 | |
每日入住香港政府醫院的公眾病房 (每日)(最多30日) | 1,000美元 |
運作上,儲蓄醫療保險與消費型醫療保險亦有相同之處。兩者所得到的保費同樣會被放進資金池。如果有人符合條件索償,保險公司就會從資金池撥款作出理賠。
兩者不同之處是,醫療儲蓄保險中,有部份保費會用作投資去累積現金價值,所以保費一般較消費型高數倍;而消費型醫保一般不會有現金價值。
醫療儲蓄保險的回報分為保證及非保證2種。保證回報指的是受保人必然會獲取的回報,而非保證回報多數是基於預估,不一定可獲取,特別是當投資市場波動下挫,又或是利率和債息下跌時,都會對潛在回報構成不利影響。另外,保險公司的營運開支及保險風險亦可能影響潛在回報,例如,在公司賠償金額較高時,潛在的回報就有機會下調。
保險公司一般會將資金投資於較低風險的資產類別,如債券等,以獲取回報,將累積資產一路滾存增值,現金價值亦會不斷增長。
當然,你可以隨時提取現金價值,但要留意的是,若保單供款期已完,提取全筆現金價值,保險公司可能會視此行動為「自動退保」,則代表你有機會失去醫保的保障。
另外,你亦可以申請保單貸款,以提取部份現金價值,將資金作為短期調轉用途。不過,由於保單貸款的利率也頗高,很大機會高於潛在回報,如非必要不建議動用保單貸款。
醫療儲蓄保險 | 消費型醫保(如自願醫保) | |
保費 | 同一醫療保額下,保費較高 | 同一醫療保額下,保費較低 |
保障年期 | 多為終身 | 每年或定期續保 |
保額 | 同一保費下,保額較低 | 同一保費下,保障較高 |
得益 | 有現金價值滾存 | 沒有現金價值 |
為何醫療儲蓄保險收取固定保費(即水平式保費),卻仍然能夠提供終身保障?
受保人年紀愈大,患病的機會愈高,每年保費固定,風險豈不是一年比一年高嗎?究竟保險公司如何平衡風險?
其實,受保人的「非保證回報」正正可為保險公司提供緩衝,即使發生突如其來的狀況,保險公司亦不至於承受過高風險。
可見,「非保證回報」的金額真的只可作參考。受保人在預算回報時,確實不應該看重「非保證回報」。
醫療儲蓄保險的出現,主要原因是有人會覺得交了保費後,若因沒有患病,無需要理賠,就好像「損失」一樣。其實,無需索償是一件幸運的事,大家不應被這個「錯誤」觀念影響。再者,為了彌補此「損失」,繳交更貴的保費,也未必划算。
其二,醫療儲蓄保險每期保費一般已固定,不會隨年齡上升。這種繳費模式稱為「水平式保費」,這樣的設定可讓投保人更有預算。然而,「水平式保費」不一定較每年續保的遞增型「著數」。如果有得揀的話,可比較兩類收費模式下總平均保費是多少,以及不同年期時保費的差別,然後再選適合自己的。一般遞增型總保費或者會稍高,但要考慮資金時間值及投資的複息效應,因為即使是同一金額,對保險公司而言,你提早繳交較遲些會來得更有價值,換句話說,你是放棄了運用相關資金的權利。
儲蓄型保單一大賣點是,保單設有特定供款年期,到期後不用終身供款,但繼續享有保障,現金價值又可繼續滾存生息增值。其實,不用終身供款的原因是基於現金價值派發的紅利已高於需要繳交的保費,保險公司會用紅利抵銷供款期往後的保費,所以背後也是「羊毛出自羊身上」。
投保人或許可以更高的保費換來保障及不用自行管理的回報,保險公司/ 中介人更能從中獲得可觀的回報!由於醫療儲蓄保險保費較高,保險中介人的佣金自然也會較高,這也是過往代理及經紀常推銷醫療儲蓄保險的原因。
傳統上的醫保計劃絕大部份也是消費型,但是為滿足市場上不同的需求,過往有不少保險公司及銀行推出醫療儲蓄保險。
不過,由於醫療儲蓄保險的保費較消費型醫保高很多,而且屬於消費型醫保的自願醫保的保費又有可扣稅優勢,因此醫療儲蓄保險實在難以成為主流。
值得一提的是,自願醫保除了提供扣稅優惠,其保障與一般的儲蓄型及傳統消費型醫保也有不同。自願醫保的保額每年全新計算,提供多次賠償,同一疾病亦不會設等候期,馬上了解Bowtie自願醫保計劃。
不過,假如大家真的堅持「賺回」已付出的保費而買醫療儲蓄保險,有幾點要注意:
在消費型及儲蓄型醫保兩者間選擇,Bowtie團隊會建議選擇消費型醫保,因為保障才是醫療保險最重要的,而非儲蓄。如果大家希望賺取回報,大可以考慮採用「Buy Term, Invest the Rest」策略,即購買純保障的定期人壽(加上自願醫保作為醫療保障),再配搭保證回本較高的短期儲蓄保險或其他投資產品,這樣便可以較低的保費開支,同時獲得人壽及醫療保障,以及可觀的儲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