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費融資是指透過銀行貸款購買有現金價值的保險產品,通常是一筆過繳付保費的保單。
舉例有一張保單一筆過繳付的保費是 HK$200 萬,10 年後這張保單的現金價值預期會增長至 HK$300 萬,淨利潤 HK$100 萬。某人有興趣投保,但又不想動用 HK$200 萬現金。他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購買。由於適合做保費融資的保單都有很高的首日退保價值,因此銀行願意以保單作為抵押品批出低息貸款。假設有銀行願意借出 HK$150 萬貸款,這個人便可以 HK$50 萬購買一張 HK$200 萬的保單,透過槓桿倍大回報,並賺取 10 年 HK$100 萬的潛在回報。情況有點像申請按揭買樓,買家只需要付出首期,餘額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支付。
並非所有保單都可以申請保費融資,一般需要符合以下的條件:
主要是透過低息以槓桿去倍大回報,而且投保人可以保留自己的資金作其他用途,提高資金的流動性和靈活性。
再以上述的例子做說明。一筆過繳付的保費是 HK$200 萬,10 年後現金價值預期會增長至 HK$300 萬,在沒有槓桿的情況下,總回報是 50%,複息年回報大約是 4%。
如果透過保費融資,假設貸款比率是 75%,投保人只需支付 HK$50 萬作為首期,銀行貸款 HK$150 萬。利潤同樣是 HK$100 萬,不過本金變成 HK$50 萬,未計利息的總回報是 200%。當然不計算利息的回報是不合理的(話說回來,坊間計算物業投資的回報好像都不計算利息成本)。
假設貸款年利率是 2%,每年利息支出是 HK$3 萬,10 年總利息支出就是 HK$30 萬,淨利潤是 HK$70 萬,淨利潤率是本金的 140%,IRR 是 7.6%,比原本的回報率高出不少。
換另一個角度看,如果不做保費融資,以 HK$50 萬投資同樣的保單,淨利潤只有 HK$25 萬。
為了容易說明,上述例子沒有計入加息的情況。讀者應該考慮不同的情況包括加息,才決定這個做法是否適合自己。有需要時亦可以尋求專業的財務顧問的意見。
可以較低的本金購買大額保單去倍大回報,而且保單有保證回報,保單價值只升不跌,在相對可控的風險下透過槓桿獲取更高的回報。
透過保費融資便可以保留部分資金作其他用途,例如做其他投資或其他開支。
貸款期內只需還息,不用還本,減低每月供款的壓力。
部份銀行提供類似 mortgage link 的高息活期戶口,如果有閒置資金,更可以賺取高息並減低貸款利息支出。
相比物業投資,保費融資的申請過程比較簡單,毋須透過律師處理。而且少很多費用,例如物業印花稅等。不過亦因為沒有專業的律師解釋清楚,投資者做決定前必須要了解清楚,如有疑問應向專業及經驗豐富的財務顧問查詢,避免因了解不足而買了不適合自己的產品,甚至蒙受損失。
為什麼銀行願意提供保費融資貸款給保單申請人呢?
銀行的主要業務是提供貸款,只要符合風險管理守則而銀行又有足夠的資金,銀行都願意多做貸款生意。其實保費融資的做法在金融市場存在已久,只是從前多數是私人銀行或高端客戶才能享用這類服務。以往零售銀行主要做按揭貸款業務,不過近年因為銀行水浸加上超低利率,而且傳統按揭業務競爭激烈,近年越來越多零售銀行提供保費融資服務,亦令入場門檻降低。
步驟一:首先向保險公司遞交人壽保險申請書
步驟二:向銀行申請貸款
步驟三:交齊文件並向銀行存入首期保費
步驟四:等候貸款審批(一般需時大約一個月)
如果貸款批核成功,銀行會將整筆保費(首期保費+銀行貸款)直接存入保險公司的銀行戶口。保險公司收齊保費並完成所有核保後,便會發出保單,並將保單正本交給銀行作為抵押品依據,整個保費融資的申請便完成,然後保單申請人按時還款便可。
P 按是以最優惠按揭利率 (Prime Rate)作為參考的貸款利率,而 H 按是以香港銀行同業拆息(HIBOR)作為參考的貸款利率。P 按會較 H 按穩定,但貸款利率會較高。
通常適合做保費融資的保單的淨年回報率大約是 3.5% – 4%。
Prime Rate 相比 HIBOR 穩定,2008 金融海嘯後,美國推出量化寬鬆(QE)而導致全球資金泛濫,香港的Prime Rate 一直維持在較低的水平。即使 2015 年美國加息,香港銀行也是在 2018 年才將 P 上調 0.125%。有些銀行的H按計劃會提供以 P 作為參考的封頂利率,減低利率的波動性對投資回報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