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是一種慢性骨骼代謝疾病。患者的骨密度會隨年紀逐漸下降,令骨頭變得脆弱,容易引致骨折。本身骨質疏鬆並無病徵,亦不會有疼痛感覺,因此患者即使有骨質疏鬆,自己亦未必會知道,所以亦稱為無聲的疾病,令不少人忽視它的嚴重性。
骨質流失本是自然現象,三十多歲後,骨質密度會以每年0.5%至1%的速度流失。女士如果過了更年期,流失的速度會急劇增加。因此女士患有骨質疏鬆的比率遠比男士高。部份疾病,如副甲狀腺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失調及嚴重腎病等也會導致骨質疏鬆。其他因素,例如女士提早更年期、長期服用類固醇、缺少負重運動、吸煙、過量飲酒,營養不良等都會增加患上骨質疏鬆的風險。
骨質疏鬆並無明顯症狀,那為什麼我們要如此重視呢?因為此無聲疾病會增加我們跌倒而引致骨折的風險。由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通常發生在手腕骨、上臂骨、髖關節,以及脊椎。根據國際骨質疏鬆基金會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IOF)指出,女性過了更年期後,每3位就有1位可能因骨質疏鬆而骨折。以髖骨骨折為例,1年死亡率高達20%,而一半人會永久失去獨立生活能力。對個人、家庭及社會帶來沈重負擔。除此之外,骨質疏鬆性的脊椎骨折可以因日常生活中,簡單如彎腰等動作而導致,令患者出現腰痛及駝背等問題,影響生活質素。研究顯示三分之一50歲以上的女士,以及五分之一的男士會患有骨質疏鬆性骨折,所以這無聲殺手絕對不能忽視。
要確認自己有沒有患上骨質疏鬆,需進行骨質密度測試。透過雙能X光吸光掃描測試(DEXA SCAN),運用X光測量骨質密度,再比對醫學研究內得出的骨質密度平均值或標準值,就可以測出骨質密度屬於正常 (T score>-1)、骨量偏低 (T 1至-2.5),還是骨質疏鬆(T<-2.5),同時亦可以預測10年內發生骨折的風險。
除此之外,外國亦有新的檢測工具,射頻聲波及光譜成像診斷 (Radiofrequency echographic multi spectrometry, REMS),透過新技術以原始超聲波數據,檢測脊椎及髖骨密度,相比過往以超聲波檢測腳踭骨密度,準確度大大提高,研究顯示此檢測和DEXA吻合度超過9成,而且沒有輻射,可以定期覆檢,有望在於將來成為普及檢查工具,香港亦已陸續引入此技術。
患上骨質疏鬆,首要攝取充足的維生素D和鈣質,此2樣對骨骼有益的元素可於飲食中吸收。除了飲食,運動也是十分重要。
運動能增加鈣質吸收以及增長骨密度。尤其是負重運動例如跑步,行山,球類運動等。每星期三至五次,每次大約30分鐘。戶外運動幫助更大,因為陽光有助身體吸收維生素D,而維生素D是幫助身體吸收鈣質的必要工具。一天15分鐘的陽光接觸,足夠當天所需。年長及患有骨質疏鬆的人士更應經常性運動。透過運動改善肌力,增強平衡力,這能有效地防止摔倒,並降低骨質疏鬆骨折的風險。
一般當病人確診患上骨質疏鬆 (即T score <-2.5),並預期有較高骨折風險時,便可以考慮以藥物治療骨質疏鬆。至於藥物治療方面,選擇繁多,包括鈣劑、維生素D、女性荷爾蒙、雙磷酸藥物及仿保骨素等。打針是其中的選擇。現在有兩類針藥,包括每半年打一針的仿保骨素,以及每日注射的女性荷爾蒙藥,各有其好處及副作用。其他,每種藥物也有其成效及風險,應參照醫生建議服用。
要預防骨質疏鬆,必要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補充鈣質。我們可以將骨質比喻作銀行帳戶,我們身體每天都會製造新骨,以及骨質流失,這就是骨質代謝。就好像銀行帳戶,有存款,亦有支出。我們在年輕時 (30三十歲前),骨質存款大於支出,所以我們的骨質會一直增長;但當年長時,存款的速度會慢於支出,我們的骨質戶口便會一直透支,骨質密度隨之減低,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骨質流失。
如上文提及飲食可幫助攝取鈣質,一般的奶類製品,例如牛奶,芝士,乳酪都含有豐富鈣質,其次是豆類食品,堅果、芝麻,魚乾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日常飲食,亦可透過服用鈣片補充鈣質。成年男士及女士1天大約應攝取1000毫克鈣,更年期後的女士大約需要1500毫克。因此要預防骨質疏鬆,並非由年老才開始。年青時開始要多吃高鈣食物,積累財富,年老時繼續補鈣,幫補支出,這樣才能保持骨骼健康。
嚴永藝醫生 – 骨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榮譽臨床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