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通常由患者進食受污染食物或飲用受污染食水所引致。食物或食水受細菌、病毒、寄生蟲、生物毒素或化學物污染後,再由患者食或飲用後,會出現各種症狀1。
食物中毒的潛伏期約在進食後的1至48小時內,而病情輕微者的病情會於48小時後有所改善2。
食物中毒的成因包括進食或飲用了受細菌、病毒、寄生蟲、生物毒素或化學物污染的食物或食水,下表列出常見的來源或致病源以及症狀1:
致病源 | 致病源種類 | 症狀 |
沙門氏菌 | 細菌 | 嘔吐、腹瀉及腹痛,或有發燒 可能出現致命的嚴重併發症,如脫水及敗血病等 |
金黃葡萄球菌 | 細菌 | |
副溶血性弧菌 | 細菌 | |
產氣莢膜梭狀芽胞桿菌 | 細菌 | |
大腸桿菌 | 細菌 | 嘔吐、腹瀉、腹痛發燒、出血性腹瀉。嚴重者更會出現溶血尿毒症,引致腎功能衰竭 |
諾如病毒 | 病毒 | 噁心、嘔吐、腹瀉、腹痛、輕微發燒及不適 |
雪卡毒魚類中毒 | 生物毒素 | 四肢、面部、舌頭或口部周圍麻痺、冷熱不分、頭暈、心悸及胸痛 |
河豚毒素中毒 | 生物毒素 | 口唇、舌頭、面部和四肢麻痺、頭痛、嘔吐、腹瀉、上腹疼痛、說話含糊不清、步行困難、癱瘓、痙攣、呼吸困難及心律紊亂。嚴重個案可能出現呼吸衰竭和血液循環系統衰竭,並導致死亡 |
除害劑 | 化學物 | 頭暈、肌肉無力、麻痺、流眼水、流涎及心悸。若嚴重中毒,可引致視力模糊、震顫或痙攣,以及呼吸困難。 |
食物中毒患者一般會出現輕微症狀例如噁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及發燒等,當中以嘔吐和腹瀉為主。然而部分人士或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1,4,5:
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患者若延誤治療,或會導致死亡。
任何人都有機會食物中毒,然而有部分人士更容易食物中毒,亦會有更嚴重的症狀或併發症,包括2,3:
食物中毒通常是由於食用含有致病媒介或受致病媒介污染的食物而引致的,若食物中毒是因為細菌性或是病毒性導致,患者的口沫、糞便等排泄物就有機會帶有病原體,從而透過接觸途徑傳播1,3。
若出現食物中毒的症狀,醫生會透過詳細的問症以及臨床身體檢查以作初步的診斷。其他常用的診斷方法包括4:
避免食物中毒,保持食物安全是第一防線:
只要保持個人及環境清潔,時刻注意食物安全,就能大大減低食物中毒的風險。
食物中毒的治療方法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以及食物中毒的致病源。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醫生並不會處方藥物,一般會因應症狀而給予合適的治療4:
確保食水及食物安全可預防食物中毒,預防方法包括1,5:
大部分人食物中毒後都可以自行痊癒,然後部分免疫力較弱人士如孕婦、長期病患者、老人家或小孩等,則或難以不藥而癒5。
一般人於食物中毒約24至48小時後便會痊癒,部分免疫力較弱人士如孕婦、長期病患者、老人家或小孩等,症狀或會持續較長時間,亦有機會更為嚴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