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這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紫外線對身體的影響。陽光中的紫外線有助身體製造維生素 D,保持骨骼健康,不過如果接觸過量,就有機會曬傷皮膚,加快皺紋出現、導致皮膚提早老化,亦會增加患上皮膚癌,所以就需要防曬。
紫外線可分為UVA、UVB和UVC三類。UVC差不多全被臭氧層吸收,UVA能通過表皮穿透,直達真皮層,引起真皮的膠原蛋白起變化,導致皮膚老化及曬黑,而UVB則可穿透表皮,能灼傷皮膚,產生紅斑,間接曬黑。
塗抹防曬產品可阻擋UVA及UVB,避免皮膚吸收過量紫外線,避免曬黑曬傷,減低患上皮膚癌的風險。
由於防曬產品不可能「即時見效」,所以在進行戶外活動前約20分鐘便要塗抹,大家在選擇防曬用品時,應按當日天氣、紫外線指數、汗水分泌程度、暴露於日光的時間長短、活動性質等因素,挑選適合的防曬產品。
除了進行戶外活動需要塗抹防曬外,即使身處室內,燈光或經窗戶進入的陽光也帶有紫外線,有機會對皮膚造成傷害,因此大家亦可適度使用防曬產品以作保護,不過塗抹防曬時只要令肌膚不乾燥便可,不用特意塗太多。
大部分人都會透過塗抹防曬產品,以達至防曬功效,而防曬產品主要分為物理性和化學性防曬。
物理性防曬性質相對溫和,較少導致皮膚敏感,適合敏感性皮膚, 孕婦、小孩也可使用。傳統的物理性防曬都有厚重、泛白的缺點,塗後膚色或欠自然,而質地也較黏稠,較難平均地塗抹,但近年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利用微米化科技已大大改善了物理性防曬的問題。
化學性防曬對於長波UVA的防護力較高,質地比較輕盈清爽,適合油性皮膚。但也因為成分需要被皮膚吸收的關係,較易造成皮膚過敏,例如二苯甲酮能穿透皮膚進入血液,有研究指有機會影響人體荷爾蒙,故不建議幼童或孕婦使用。另外,甲氧基肉桂酸辛酯也容易導致皮膚敏感,亦有機會干擾內分泌,在動物測試中發現會影響生殖能力和胎兒發展,因此它的健康風險存疑。
除此之外,穿長袖的寬鬆衣物、使用傘子、戴闊邊帽和可阻隔紫外線的太陽眼鏡、選擇可遮蔭的地方都能夠防曬。
根據消委會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以下方法選擇防曬產品:
1. SPF值不是越高越好
不少研究指,具有SPF15的防曬用品,己可以為日常生活提供足夠的保護,相反SPF值太高的防曬產品,代表內裡的防曬分子濃度更高,或會堵塞毛孔,並增加皮膚過敏的風險。
2. 揀選同時具備阻隔UVA的防曬產品
SPF反映的是產品阻隔UVB的功能,然而UVA對皮膚的傷害不低於UVB,因此市民揀選防曬產品時,可參考產品上有沒有PA指標,例如PA+代表能延緩曬黑時間2至此倍時間,產品標示的「+」號越多,代表越能延長被曬黑的時間。
消委會早前實測30款防曬,其中只有6款防曬產品獲得最高評分的5分,分別是高度保護防曬產品級別(SPF30到50),其中包括Chanel、Nivea、Seba Med、Vichy,還有極高度防曬產品(SPF50+)的Bioderma和Cancer Council AU。
除了本地超級市場、藥妝店、百貨公司等零售地店外,你也可以考慮使用線上購物平台網購防曬產品。HKTV 旗下海外代購平台 Everuts 就提供全球代購服務,幫你搜羅海外人氣品牌的防曬產品。海外品牌當然在當地買更便宜,立即了解更多!
一般防曬產品如不具備防水、抗汗功能的話,使用普通洗面產品或肥皂已可洗去殘餘的防曬用品。然而,若使用具備高度防水效能的防曬用品,則可能需要使用油性或卸妝用品清潔,卸去防曬產品的方法或可參考產品上的說明。
防曬產品與一般護膚品一樣,開封後都會因為細菌滋生或防腐劑失效而變質,或產生油水分離的情況,因而影響防曬效能,繼續使用的話有機會引致皮膚不適、痕癢和紅腫,所以防曬產品若果已過期便不應再使用。
SPF即防曬系數數值(Sun Protection Factor),不少研究指出達SPF 15的防曬用品已可為日常生活提供足夠的保護。有些防曬產品提供高達SPF 40或以上的保護,這些SPF值較高的防曬用品多含有較高濃度或較多種類的防曬劑,可能容易引起過敏反應,例如痕癢和紅腫,並不適合每日或經常使用,而皮膚容易敏感的人士要份外注意。
選用防曬用品時需要就天氣、紫外線指數、暴露於日光的時間長短,揀選合適的防曬用品,並非SPF愈高就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