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是中醫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歷史可追溯至 3000 年以上。傳統中醫在替患者進行治療前,均需「辨證論治」,根據陰陽、五行或臟腑等理論,採用相應的經絡穴位。
在中醫的概念當中,針灸主要是透過「針刺」及「艾灸」的刺激去調理身體,以達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的結果。因為中醫講究的是人體的整體性。
由於中醫理論複雜,如沒有一定中醫根底的話,一般人根本無法理解,而且往往會出現「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情況,何況不同醫師的辯證有時差異也甚大,因此在科學研究方面難度極高,可想而知醫學實證也相對較弱。
雖然中醫針灸方面的研究難度極高,但是總體來說,針灸治療的療效確實不俗,亦有不少追隨者。西方醫學界在過去幾十年對針灸的機理、療效及操作方式作過不少基礎研究,近年也有不少西方的醫療專業人士開始研習並使用針灸。
在香港《中醫藥條例》的豁免條款下,註冊物理治療師也可為患者進行針灸,而其實早於 30 多年前,本港已有物理治療師開始使用針刺作為輔助治療之一。(物理治療師較少使用艾灸,因此筆者以針刺來取代針灸一詞,唯公眾及多數物理治療師習慣稱之為針灸)
根據保守估計,目前曾學習過針刺治療的物理治療師人數約有 1,000 人。
物理治療師在使用針刺治療時,一般都會循用中醫的穴位。唯根據《中醫藥條例》訂明,物理治療師在使用針灸時,必須與中醫針灸有顯著區別,因此在選取穴位時,其考慮因素主要是建基於對西方醫學及科學方面的認識 – 解剖學和神經生理學,以及根據研究實證,在針刺治療上不使用任何中醫的「辨證論治」,而在操作方面,亦較少會有使用到中醫放血療法,如刺絡拔罐、梅花針、小針刀等方法。
大多數物理治療師使用針刺治療的目的,是通過刺激局部、脊髓和大腦皮層的神經系統,以產生緩解疼痛的化學物質(例如內啡肽)來達到止痛效果,加速血液循環、並促進組織癒合。
有部分物理治療師還會使用針刺來解決一些全身性和長期性疾病,例如化療患者常見的噁心嘔吐、中風後遺症等。
不過,物理治療師較少會單獨使用針刺作為唯一的治療方式。通常物理治療師會合併使用其他形式的治療,如手法治療,電療等,並配合運動訓練,以促進患者恢復。
筆者以針刺作為輔助治療已有 15 年。多年經驗總結認為以針刺來舒緩因肌肉緊張引致的疼痛效果奇佳,另外對舒緩麻痹、神經痛等症狀也有顯著功效。不過在使用時必須要加倍小心,以免引起意外。
早期的物理治療師一般是經由中醫教授中醫理論及針灸方法,並在中國內地醫院實習。課程偏重中醫方面的知識,因此所學針灸知識亦少不免會帶有中醫色彩,而且欠缺科學實證。
近年則有不同大專院校、香港物理治療學會及其他私人機構舉辦不同的針灸研習班。當中內容多以西方醫學針灸為基礎,以配合物理治療循證醫學的大方向。
另外,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大學亦有碩士課程,三者各有千秋,但都以中醫理論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