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一種多孔菌科真菌的乾燥菌核。它含有多種成份,包括茯苓聚糖、茯苓酸、蛋白質、脂肪、卵磷脂、膽鹼、組胺酸和麥角甾醇等,主要產於中國的雲南、湖北和四川等地區。
茯苓原料,俗稱「雲苓」、「松苓」或「茯靈」,是一種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類似甘薯,外皮為黑褐色,內部為白色或粉紅色,其原生物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通常寄生於馬尾松或赤松的根部,新鮮採收後切成薄片或丁狀,曬乾後即可入藥。除此之外,茯苓還有其他藥用種類 :
茯苓被中醫學認為可用來調節體內的水分代謝,因此特別適合那些有水腫浮腫、脾胃虛弱等問題的人士進食。另外,茯苓還被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與神經系統有關的症狀,幫助平衡情緒、促進睡眠。
首先,汗多陰虛人士需慎服茯苓,而對茯苓過敏人士,自覺咽乾口燥舌紅無苔人士更加是不適合食用茯苓或茯苓製食品。
對於普通人士來說,服用過量的茯苓會有機會出現小便增多,排出身體需要的水份的情況。
就如上面所說,每次食用適量的茯苓才是對身體最健康的食用習慣。茯苓的最隹的食用量是15-30g。
【材料】五指毛桃50g、茯苓30g、薏苡仁70g、豬骨400g、紅棗5粒(去核)、枸杞10g
【做法】豬骨洗淨汆水後,上述材料洗淨,加入1.5L清水入煲中,水滾後放入材料,轉中小火煮1小時加鹽調味,適溫飲用。
【功效】健脾祛濕。
茯苓晾乾後可制成「茯苓片」、「茯苓塊」、「茯苓卷」。茯苓外形多為圓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顏色棕褐或黑棕,表面有皺紋和縊縮,有時會有部分脫落。茯苓質地堅實,斷面呈顆粒狀,靠近邊緣呈淡紅色,內部是白色的,有些地方會有細小的蜂窩狀孔洞。
有些茯苓中間會有松根,稱為「獲神塊」。氣味微弱,味道淡,嚼起來有些粘牙。最好選外皮色棕褐、紋路細致、沒有裂縫、斷面白色細膩、粘牙力強的茯苓。
「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年四季中,如果脾胃的功能旺盛,人就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襲。茯苓最為人所知的功效是「健脾利濕」,能幫助調養脾氣。中醫認為脾胃是負責吸收、運送營養津液至五臟六腑的重要系統,讓人體得以正常運作。當脾虛的時候,這些津液就可能會滯留在體內,濕毒內積容易生病,造成身體水腫、精神不濟、大便溏爛等症狀。
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的菌核,是寄生在松樹的真菌,藥用部分為乾燥的菌核體之抱有松根者。採收後整顆直接切片的茯神,包含了茯苓皮、赤茯苓、白茯苓及松樹根,安神定心的效果最佳,可用來治療失眠,而白茯苓為削去外皮、位於菌核內部的白色部位,多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利濕消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