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症是因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致的一種發展障礙,該障礙多在學齡前出現,會導致兒童在人格、社交、學術或工作方面的能力受損。
根據美國精神科學會的《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自閉症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50)為其中一類神經發展障礙(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取代了「廣泛性發展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 簡稱PDD),將原來PDD包含的自閉症(Autism)或亞氏保加症(Asperger’s Syndrome)以及其未註明之PDD納入其中,以光譜概念來定義原先以不同症狀和輕重程度來界定的自閉症類別1,2。
截至2021年12月,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自閉症和發育障礙監測(ADDM)網絡估計,大約每44名兒童中就有1名被診斷為自閉症,而在香港,每10,000名兒童中有49名兒童被診斷為自閉症。自閉症出現在第一胎男嬰的機會比較高,大約是萬分之三至萬分之五,而男性的發病率又較女性高出四倍以上2,4。
目前醫學界對於自閉症的成因未有確實答案,普遍認為與遺傳因素有相當大的關係,多項基因及環境因素亦與自閉症有著相互的影響3,4,5。
從研究發現,自閉症人士的孖生兄弟姊妹大約有10%至20%會有輕微的自閉傾向。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兄弟姊妹患有同一徵狀的機會亦比一般兒童高。大約有10%的自閉症譜系障礙患者也同時患有其他遺傳及基因突變疾病(例如唐氏綜合症、脆性X綜合症、結節性硬化症等)。
婦女懷孕期間可能因德國麻疹等病毒感染,使胎兒的腦部發育受損而導致自閉症。此外,新陳代謝疾病亦會造成腦細胞功能失調,影響腦神經傳遞信息的功能,因而造成自閉症。另外,早產或在嬰兒期患上腦炎、腦膜炎等疾病造成腦部傷害,都可能會增加罹患自閉症的機會。
自從 1998 年一份研究指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 (MMR) 會令兒童患上自閉症後,即使這項研究已被撤回,但仍有反疫苗人士對此表示關注。多年來有多項研究指出疫苗與自閉症無關。
在 2019 年刊於《內科醫學年鑑》的研究再次指出 MMR 疫苗與自閉症無關,結論亦適用於一些被視為有較高風險的兒童,部份組別兒童更因 MMR 而有較低患自閉症風險。
自閉症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情緒、行為式社交障礙,常見特徵包括1,5:
現時並無醫學界普遍認可的自閉症診斷實驗室測試。醫生或專家會依靠觀察兒童的行為表現,再根據《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 或《國際疾病與相關健康問題國際統計分類》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ICD)作診斷。自閉症一般由兒科醫生、精神科醫生、腦神經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再配合其他專業人士,如言語治療師,去作出正式的診斷,同時亦可以根據以上的準則去判斷自閉症的嚴重程度6。
現時香港中文大學亦網上亦設有問卷(Q-CHAT/AQ-10)供父母作初步評估及參考作用,父母如發現子女有疑似自閉症徵兆,應盡早進行自我初步評估,或直接尋求專業人士作診斷,及早接受治療能有效改善自閉症症狀6。
現時未有藥物能根治自閉症,但可透過藥物減輕自閉症徵狀,如具侵略性或自我傷害的行為、情緒困擾、強迫及刻板的行為、過度活躍、專注力弱和難以入睡等問題。
雖然如此,多項研究支持及經科學證實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法 (ABA) 能有效治療自閉症兒童。根據一般國際性醫學指引建議,治療手法必須針對兒童的個別需要進行訓練,如社交、語言、幼年時期的遊戲技巧、社會適應行為等。治療越早開始越好,密集及持久的訓練對兒童更有幫助,亦須家長的參與。治療策略大致可分為 4 種:
1. 行為策略
透過分析行為出現的前因後果,來判斷改變行為的方法,可應用於處理兒童的行為情緒問題及建立新技能上,提昇孩子的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例如將步驟折細並透過清晰指示逐步教導兒童,再以獎勵方法及重複練習的方式,讓兒童掌握新技巧。此外,還可透過圖片交換溝通系統,應用於語言能力較弱的兒童身上,有助提昇其溝通動機、理解及表達能力
2. 綜合策略
針對行為理論丶社交及個人發展要素,例如利用有系統的環境及視覺策略來增加孩子對環境及他人行為的理解,或針對增強社交溝通的主動性、提升情緒處理和面對困難應變能力的綜合教育模式
3. 互動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透過遊戲來與兒童互動,促進兒童的情感發展及建立關係,並吸引他們對外界的關注
4. 社交認知策略
策略 | 簡介 |
社交情境故事 | 透過簡單的社交故事來演繹不同的社交情境,提升他們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從而建立恰當的社交行為和態度 |
社交思考訓練 | 幫助孩子理解及推測別人的想法、感受、動機和意圖,並作出適當的回應 |
朋輩社交技巧培訓 | 以小組形式教導兒童社交溝通技巧,同時亦教導家長如何適切地指導,確保兒童在朋輩中能有效地應用 |
自閉症患者在社交、情緒及日常生活各方面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各界人士需要互相配合以加強他們的自理能力以及緩解情緒不穩定2,5:
香港教育局的特殊教育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SEN) 是為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而設,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教育及幫助他們發展潛能,助他們成為獨立並適應社會的人。主要的 SEN 學童包括:特殊學習困難(包括讀寫困難及資優)、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自閉症、言語障礙、聽障、視障、 肢體傷殘、智力障礙。
患有自閉症的學生需要清晰的步驟和指引來完成工作,亦難以在同一時間處理多項信息,所以在特殊教育的專業指引下,導師會按部就班給予清晰指引,並利用視覺提示,例如圖畫、流程圖和示範來闡釋提示,幫助他們更易掌握。
自閉症兒童並不是必定需要 SEN 訓練,教育局會根據專業人士的評估和建議,轉介徵狀較嚴重的自閉症學生入讀特殊學校,接受集中的特別照顧,而徵狀輕微或一般的兒童可入讀普通學校。
帶孩子前往自閉症評估之前,最重要是確保他們可以以輕鬆、自然及穩定的狀態接受評估。
父母可因應孩子的理解能力,向他們簡介評估的目的及情況,例如﹕他們將會與一些姑娘或醫生見面,他們的目的是想認識一下孩子等等,讓他們作好心理準備3。
自閉症並不能夠預防,父母應多留意孩子平日的行為及情緒,若出現懷疑自閉症的症狀,應該及早求醫作確實診斷,盡早接受適當的治療有效改善自閉症症狀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