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現時有起碼30萬名心臟病患者,根據衛生署的統計數字,僅計2019年,就有逾6,000名港人死於心臟病,當中因患冠心病而離世的患者佔總死亡人數逾6成。
無疑,最常見的心臟病患者年齡介乎50至60歲。但隨著現代人生活習慣的轉變,此心血管疾病亦開始呈現年輕化,死亡個案中不乏30多歲的年輕病患。
男女性患有心臟病的成因各異,雖則如衛生署資料所述,男性因心臟病致死的風險比女性高1.4倍,但這也不代表女性能夠掉以輕心。女性之所以患病風險看似較同年男性低,主要是因為女性荷爾蒙具有保護心臟的功效,所以20至49歲女性羅患心臟病的機會普遍較低,但在更年期收經後,隨著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女性患病的風險就會逐漸與男性看齊。
心臟病只是一個統稱,泛指影響心臟及血管的各種健康問題,以下為常見的心臟疾病種類:
種類 | 概述 |
冠心病 | 患者比例最多,粥樣斑塊積聚在冠狀動脈的內壁,導致冠狀動脈硬化狹窄或阻塞 |
瓣膜性心臟病 | 瓣膜閉鎖不全或過於狹窄導致 |
高血壓性心臟病 | 血管壁承受過大壓力,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
正常心跳速率為每分鐘60至100下,過快、過慢,或者是不規律心跳都會出現問題 | |
心臟衰竭 | 心肌受損或泵血功能可能較弱,使心臟無法滿足身體的氧份需要 |
胎兒心臟在懷孕期不正常發展所致 |
心臟病的風險因素分別有 1) 可改變 和 2) 不可逆 兩種:
可改變 | 不可逆 |
|
|
一般而言,上述風險因素都會同時出現。而風險因素越多,患上心臟病的風險便越高。有研究指出,同時存有3種或以上風險因素可令心臟病死亡機率遞增3至4倍。
心臟病發作的常見症狀:
病發時,患者胸口通常會出現劇痛,單憑改變體位或休息並無法舒緩痛楚。只要少數患者在心臟病發作期間不會察覺到任何疼痛,這種情況屬於「靜息心臟病發作」,多見於糖尿病病人或年齡超過75歲的長者。
心臟病患者可能上一刻毫無病徵,下一刻就突然死亡。所以請謹記,如果自己或身邊有人出現懷疑症狀,則很有可能是心臟病發作先兆,必須立即致電999召喚救護車,以免延誤治療,扼殺救治成功率。
如果知道自己是冠心病發作,而又備有「脷底丸」(即硝酸甘油)的話,亦應立即把藥放在舌頭下含著,直至其完全溶解。「脷底丸」可治療心絞痛,放鬆和擴展血管,讓更多血液流向心肌,紓緩不適感。
不過,如得知身邊人或自己患有心臟病,應先問清楚醫生上述藥物是否適合及劑量等問題,預備在突然病發時可以自救。
等待救護人員到場期間,患者記得要保持鎮靜,輕輕調整坐姿,以最舒適的姿勢坐下休息。另外,如果當時身穿較侷促的服飾,亦應解開鈕扣,盡可能放鬆身上衣物,以免影響呼吸。若然發冷,也可請旁人幫忙拿毯子或外套保暖。
心臟病雖致死率高,但絕非無可避免。誠然,一些不可逆因素如遺傳、性別等確實無法改變,但只要改變生活習慣和養成定期檢查身體的良好習慣,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病風險。
1. 戒煙戒酒
如果你是煙民的話,最好立即戒煙。皆因煙草中的化學物質如尼古丁等會減少血液中的含氧量,使血壓和新率增加,加重心臟負荷。
此外,長期飲用大量酒精也會破壞心肌細胞,導致心臟衰弱,嚴重的還可能引發心臟衰竭,影響深遠。
2. 養成健康飲食習慣
均衡飲食對保持心臟健康有甚為顯著的效用。平日應減少進食油炸食物、烘焙食品、零食等高熱量食物,否則容易使脂肪積聚,引致肥胖,增加心臟負擔。同時,三餐宜避免高脂肪及高膽固醇的食物,一旦血液中膽固醇水平升高,脂肪斑塊就會聚積在血管內壁,阻塞血管通道,減低血液流量,引發冠心動脈受阻塞。
一般健康飲食都會建議多菜少肉,盡可能選取全谷物、瘦肉和魚類。在家煮食時,可考慮選用植物脂肪如橄欖油、花生油,減少日常脂肪攝取。
3. 減去多餘體重
超重會加劇心臟負擔,不但可能導致心肌肥大,更有機會引發心肌病。如果BMI數值達到25或以上,就要注意控制體重了。除了計算BMI之外,腰圍也是用作測量腹部脂肪的有效指標之一,男性腰圍不應超過101.6厘米,女性腰圍不應超過88.9厘米。
假如你有體重問題,除了控制飲食之外,還可靠規律的體育活動減脂增肌,慢跑、重訓、做家務等都是不錯的方法,有助你改善身體健康。